北宋时期著名画家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传世经典绘画及题跋研究

香萱看文化 2023-04-11 07:36:03

北宋时期著名画家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传世经典绘画及题跋研究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国军队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尤其是宋徽宗时期,继承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 “翰林图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更加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较多,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李成,关陕画派范宽。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最为著名。还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们擅长用多层烘染和画点点的排列,使积墨、破墨等技法,达到云山蒙笼,烟雾缭绕的效果。前面我们已经欣赏李成、范宽、米芾、李公麟、郭熙、张择端、武宗元、王居正、燕文贵、赵昌、王诜和赵佶等十二位著名画家的作品,

下面我们欣赏著名画家乔仲常绘画作品。

乔仲常(公元12世纪)〔北宋〕河中(今山西永济)人,生卒年不详。工杂画,尤擅人物道释故事画,师法李公麟。靖康之变(1126),金人围城中思归,一日作《河中图》赠邵泽民侍郎。南宋·邓椿《画继》卷四,著录其画迹有《龙宫散斋图》《山居罗汉图》《渊明听松风图》《李白捉月图》《玄真子西塞山图》《列子御风图》等,然至今罕见。

传世作品有《赤壁图》卷,纸本,墨笔,描绘苏轼《后赤壁赋》中情节,并分段书写赋文。山水人物笔法近李公麟,但不为成法所囿,用笔简率生拙,气韵野逸。卷后有宣和五年(1123)八月七日赵德麟题跋,还有武圣可和赵岩题跋,清乾隆皇帝御书引首“尺幅江山”四字,曾入清乾隆内府,乾隆为画题签,《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现藏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

北宋著名山水画家赵令穰绘画作品有:《后赤壁赋图卷》

北宋开创中国古代山水画先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赏析

北宋开创中国古代山水画先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此画是一幅长卷,纸本墨笔,纵30.48厘米横566.42(厘米。现藏在美国纳尔逊-阿金斯特艺术博物馆。

苏轼的《前赤壁赋》写实景实情,从“乐”字领出“歌”来,《后赤壁赋》将实境与幻想结合,从“乐”字领出“叹”来,抒发观赏山水景色时的闲情逸致,特别表现作者超尘绝俗的思想意识。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是我国现存最早描绘这一主题的作品,笔墨极简括,却使我们形象地领略了赤壁一带的佳胜,感受到当时东坡与客同游的心情。

提起北宋的乔仲常,恐怕没有几人能说出他是干嘛的。确实,不关注中国古代绘画的人,对乔仲常确实是不太了解。然而乔仲常却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尽管他传世的代表作只有今天藏在美国纳尔逊-阿金斯特艺术博物馆中的《后赤壁赋图卷》。可是,传世作品的稀少,并不能否定乔仲常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地位。乔仲常之所以在画史中据有重要地位,一是因为他继承了北宋白描文人画家李公麟的创作衣钵,二是因为他的这幅《后赤壁赋图卷》开创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上的一个先例。

《后赤壁赋图卷》局部之一,乔仲常此图是运用“异时同图”的手法,融会了时空的虚拟性和形象刻画的具体性,以表达特定的主题。《后赤壁赋图》根据此赋的故事顺序和不同情节,使苏轼以第一人称,在一幅画面中前后出现七次。这就令人感到,这种时空虚拟性不存在于以多幅画面展开故事的连环画,而所付出的艺术想象,也似乎超过连环画。每段相对独立,整体一气相连,犹如郭熙所谓“铺舒为宏图而无馀,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乔仲常的绘画基本沿袭李公麟的绘画而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后赤壁赋图卷》便就是一幅典型的白描绘画。白描画最早是古人画画时用作粉底的画稿,只有线条,不做设色和用墨。但是,白描画经过李公麟的创造和改良后,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后赤壁赋图卷》一样,通篇望去都是简单的黑色线条,没有设色,也没有用墨所做的皴法和晕染。

《后赤壁赋图卷》局部之二《后赤壁赋图卷》是一幅长卷,纸本墨笔,30.48×566.42(厘米)。如此一幅长卷之上,作者主要表现了苏东坡《后赤壁赋》的文字内容。我们知道,苏东坡在被贬黄州之后曾经两次在赤壁泛舟,一次是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另一次是在元丰五年(1082)。这两次游览赤壁之后,苏东坡各创作了一篇赤壁赋。这两篇文章被以后人冠以“前、后”之名以示区别,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乔仲常这幅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后赤壁赋》中苏轼游览赤壁的模样。

《后赤壁赋图卷》局部之三,作者将原赋分为九段,分别题于画上,予以描绘。

图中群峰高耸、幽涧潺潺、松石茅屋、野竹茂树以至溪桥陂陀、横江阔水等的景色变化,随着东坡与客游赏的进程,一一展开,遂使人与自然、情与景交融于艺术大家的意匠之中。

《后赤壁赋图》卷首局部中四人脚下有“人影在地”,极为稀见。

第一段写东坡与客在黄州

第一段写东坡与客在黄州“步自雪堂”,“过黄泥之坂”,“将归于临皋(亭)”。画面表现两客随东坡到江边,书童与渔人招呼对话。特以淡墨绘影,刻画出“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的情景。

《后赤壁赋图》局部之一“树林”部分,其中有些树木画得较为粗率

第二段表现苏子携酒、鱼而出

第二段表现苏子携酒、鱼而出,回首向倚门送别的妻、子打招呼。

《后赤壁赋图》局部之二

第三段写东坡主客三人复游赤壁之下

第三段写东坡主客三人复游赤壁之下,坐在石坡上,面江饮酒,观赏着“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并引起一番感慨:从上次游赤壁到现在,仅仅三月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后赤壁赋图》卷中的“玄”字缺笔避讳

第四段写东坡舍舟登陆

第四段写东坡舍舟登陆,撇开两客,独自“蹑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

第五段只写丛林、松针、夹叶、点叶偃仰交织

第五段只写丛林、松针、夹叶、点叶偃仰交织,于一片浓郁中作“虎豹状”山石,示意东坡踞而坐之。

第六段作山岩险峻,树枝横斜,水波流泻

第六段作山岩险峻,树枝横斜,水波流泻,描写“草木震动,风起云涌”的景况,使东坡“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后赤壁赋图》之携酒与鱼

第七段写出“凛乎其不可留”

第七段写出“凛乎其不可留”,于是“返而登舟,放乎中流”。

《后赤壁赋图》局部之三“东坡与二道士”,床上东坡入梦

第八段由实境转入幻境

第八段由实境转入幻境,写众客离去,东坡舍舟登岸就寝,梦见两道士(东坡原文为“梦一道士”,仲常改作两道士),披着“羽衣”,一边作揖,一边问道:“赤壁之游乐乎?”东坡这才领悟:昨夜“飞鸣而过者,非子也耶”!道士笑而不答。

最后东坡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全图以一片光明空阔作结。

第一九段题跋

赵令畤题跋释文:“观东坡公赋赤壁,一如自黄泥坂游赤壁之下,听诵其赋。真杜子美所谓‘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者也。”

武安道题跋释文:“老泉山人书赤壁梦江山景趣,一如游往,何其真哉。武安道东斋圣可谨题。”

《后赤壁赋图卷》卷首便是苏轼与两位“客”过黄泥之坂时的场景。画面中的树,树叶尽脱,一派冬日景色。而这正好与原文中“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描写一致。前文笔者提到,乔仲常这幅《后赤壁赋图卷》开创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先河。这个先河在卷首第一个场景中就有明显地表现。卷首人物的身后,一排排清晰的影子倒印在地上,而这一描写正好是赋文中“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的表现。

《后赤壁赋图卷》局部之四,中国古代人物和山水画中除了某些墓葬、壁画题材外,写在绢和纸上的作品中,只有这幅作品是将人物身后的影子,如影随形地表现得这么清晰。这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忠实于原文的创作思想;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此前没人画影子,乔仲常将人物的影子画得这么清晰到位,他无疑是影子绘画的开山人物。

随着我们对画卷的欣赏,我们还会发现画卷中不同场景的空白之处,或留白中、或山石上,都会有一段小楷文字。仔细观看这些小楷文字,我们会发现,这正是苏东坡《后赤壁赋》上的文字内容。

乔仲常根据文意与情节的展开,使画面空间自右而左地不断转换,于疏密开合中表现内容的变化。尤其是以线条的聚散、轻重、粗细、虚实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作品的整体节奏。

这种高度发挥线条的造形功能,在当时其他名家中较为罕见,充分显示乔仲常对艺术手法和风格特色的追求。峰峦皴法,用笔有圆浑处,有方折处,而皴纹寓繁于简,质实中有清空之感。至于第三、第七两段,凹处皴法稠密而又变化,表现层岩纹理之美,凸处空勾无皴,单线简洁,能使石面莹洁。

线条的浓郁和疏朗,共同显现岩石结构的真实感,而运笔潇洒自如,却反映了自然形象的规律,更非庸手所能。

《后赤壁赋图卷》局部之五,仔细对比文字和场景,我们会发现,乔仲常在这五米多长的长卷上,将苏东坡在《后赤壁赋》中所描写的独自登山、客妇对答、孤鹤东来、醒来寻道等场景都做了细致的勾画。这种绘画方式与连环画的形式颇为相似。在一幅长卷上,将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按照先后顺序将同一个主人公在不同时期做的事情描绘出来。这种“异时同图”的表现形式在北宋时期的绘画中却并不多见,但是这种方式的绘画早在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就已经出现。乔仲常成为这一画法在北宋时期的再生者,而这幅《后赤壁赋图卷》便是最好的范本。

《后赤壁赋图卷》局部之六,乔仲常画题多取韵致与仙幻之境,现存此卷也是如此,而卷中人物亦得龙眠白描之妙。这位大画家善于以整体统摄细部,仍断而实连,更富于想象,能状难状之物,而现存此卷可作典型,所以十分可贵了。画无款印。从托尾后跋文知为乔仲常所作。赵德麟于宣和五年(1123)八月七日跋。图卷创作时间应略前于此际。

乔仲常在画史中虽属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画家, 但其《后赤壁赋图》 的出现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李公麟传派的继承者,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 所呈现出的面貌不仅反映了李公麟对于山水画的观照, 也为元代文人山水画风的出现起到了传接作用。

0 阅读:11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