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是“夜宵顶流”的小龙虾,如今正面临价格“跳水”与市场“降温”的双重冲击。有杭州水产市场从业者透露,中等规格小龙虾价格已从3月上市初期的每斤40元暴跌至17元,跌幅超过50%。而与价格相反,小龙虾的日销量却从1万斤猛增至超10万斤,形成“价跌量升”的典型市场现象。
价格下行的背后,反映出整个行业的深层结构性问题。随着A股上市公司年报季接近尾声,多家涉足小龙虾业务的企业也纷纷交出了一份“降温”信号明显的财务答卷。
4月28日,国联水产发布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收34.09亿元,同比下滑26.16%,其中包括小龙虾预制菜在内的水产食品板块营收为32.32亿元,同比下降25.25%,成为整体业绩下滑的“重灾区”。
紧接着,安井食品4月29日披露年报,其2024年速冻菜肴制品库存量同比大幅减少31.70%,明确指出原因系小龙虾产品库存下降所致。更为直白的是,安井在年报中提到,小龙虾行业“从走热到过热”,资本蜂拥而入,导致供给端快速扩容、价格持续下行、企业经营压力加剧。
为什么小龙虾价格会“大跳水”?
产能过剩:近几年小龙虾热度持续攀升,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市场供应迅速膨胀,导致现阶段市场供大于求。
消费疲软:虽仍是夜宵热门品类,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升、消费习惯更趋理性,“高价不买账”成为普遍趋势。
预制菜透支口碑:部分预制小龙虾产品在调味、口感上的负面反馈,加剧了品牌信任危机,拉低整体市场价值感。
季节性集中上市:每年4月到6月为小龙虾主产季,集中上市阶段导致价格阶段性暴跌,加剧行业“内卷”。
尽管眼下小龙虾“价格亲民”,消费者买得欢、吃得爽,但对生产和加工企业而言,这是一场“薄利甚至亏损”的煎熬。高峰时的风口,如今似乎正在向理性与洗牌过渡。
业内专家指出,小龙虾行业正步入“去泡沫化”阶段,未来发展方向需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供应链效率优化以及产品多元化创新。同时,品牌方和渠道商也应警惕盲目扩张,防止重蹈“高产低效”的覆辙。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当前正是“吃虾自由”实现最佳时期。不过,随着季节变化和供需调整,价格仍可能在后续出现波动,建议理性消费、适量囤货。
小龙虾虽热,但行业需要“冷思考”。从“顶流”到“去泡沫”,中国小龙虾产业,正走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