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概括:人生意义是活着的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任何人都须正面相对,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说人生没有意义,浮浅;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选择,进了一步;说人生的意义在人生之外,高明;人生意义最确切的说法,目前还没有。
(一)毕淑敏的演讲
好多年前,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去一所大学里演讲。大学生们递过来各式各样的纸条子,其中有一个纸条子写着:“请您以一个中年人的诚实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要用政治老师、辅导员的那种腔调说话)。”
还有一行小字:“您有勇气当着所有人的面把我条子念出来吗?”
毕淑敏看了以后,把条子所有内容都念了出来,然后说:“第一,我有勇气把你的条子当着全场老师和同学们把它念出来;第二,我有勇气以一个中年人的坦白,来说说我的看法。”
毕淑敏继续说道:“虽然我不知道一个政治老师或辅导员会用什么口气说,但我保证,我用我的心来说我的话一一人生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说完这句话后,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为什么同学们会如此的高兴呢?因为他们没有听到预设的答案(预设的答案在政治老师和辅导员的嘴里和各种各样的书籍中),却听到了一个既大胆又畅快的否定词,就像久旱的雨滴突然洒落在大学们久已困惑的心田。
不过,毕淑敏还是不敢走得太远,她话锋一转,回到主旋律:“我的话还未说完,我后面想说的是,人生本没有意义,但你要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意义,这就是目标……没有目标感,我相信你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初中语文教材,曾有一篇课文《提醒幸福》,作者就是毕淑敏。是否可以这样说,毕作家在大学里的演讲,最终被《提醒幸福》“提醒”了一下,其主旨与中学课本里的范文殊途同归了。

(二)最流行的是存在主义的意义观
毕淑敏先是说“人生其实没有意义”,不过是虚晃一枪,她所真正表达的思想是“要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意义”,这个人生的意义,应该是来源于存在主义的哲学观。
著名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萨特,在其名作《存在与虚无》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存在先于本质”,并明确地提出了人生的意义不是谁给予你的,是自己赋予的。
萨特写道:“生活在没有人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
萨特还说:“没有目的的存在等于死亡。”
中国有许多作家和学者也秉承了存在主义的价值观,列举几个代表如下一一
杨绛:“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余华《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王立群:“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这段旅行。”

(三)人生的意义在人生之外
说人生没有意义,比较浮浅、消极和负能量,令意气风发的人们无法坦然接受。
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选择,强调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有其重大的现实积极意义,目前看来盛行于东方大国。
毕淑敏女士在大学里的演讲深得其要义。
而关于意义的说法,我最欣赏还是当代著名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这句名言:“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
在世界之外如同没有,谁能置身于世界之外呢?
但他不说没有,不绝对,留有余地,以便留给后来者继续追索。
不得不承认,维特根斯坦的表达实在是高明。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整个人生就是整个世界!那么由此可以合乎逻辑地推测,人生的意义必定在人生人外,在世界之外。
高明归高明,维特根斯坦的话仍旧不是人生意义的最终答案。
最后我想说的是,最终答案目前不可知,会在“最终”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