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阅读趣味中,不管是偏向过去,还是热衷当下,这位作者,都是你不可不知的存在。
大历史开山巨匠、《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盛赞他是大历史写作领域的“领导者”。
在当下这个剧烈动荡的世界,你想知道的一切,都能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回应: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何时才能走上领先地位?……他就是伊恩·莫里斯,全球知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古典学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IDEAS智库高级研究员。
伊恩·莫里斯莫里斯教授著述颇丰,已经出版著作14本,除却学术专著外,其中大部分通俗作品都已经被中信出版集团翻译出版。
13年前,中信出版将莫里斯的代表作《西方将主宰多久》翻译引进,带来的思想震撼直至今日也未曾褪去,成为无数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
10年来,中信出版还前后引进了莫里斯的《文明的度量》《历史的偏见》《战争》等重磅作品,每更新一本,都会引来学术界和公众的强烈讨论。
2024年,中信出版伊恩·莫里斯系列作品再添新作——《地理即命运:英国与世界,10000年的历史》。
《地理即命运》
和之前4部已经出版的作品不同,这本新书封面上“地理即命运”这几个字,对于不太了解伊恩·莫里斯学术主张的读者非常友好:对,他信奉“地理决定论”。对于中国为何落后,西方能崛起进而统治世界,自19世纪末至今,中外学者展开了跨越3个世纪的对话,相关讨论可谓浩如烟海。
但归结起来,无外乎宗教、体制、思想文化……这样的讨论,要么动辄批判“中国文化本质”,要么则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持过于激进的看法,以至于面对当下中国的现实和前途,我们几乎很难有一个客观中立的态度。
但在伊恩·莫里斯看来,如果把时间的尺度放得足够长,全球视野打得更开阔,抛弃英雄人物、文化因素以及人口基因等单一而主观的惯常解释,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过去 16000 年来东方和西方社会发展惊人的相似性,表明两个地区的文化特性并没有很大不同。”莫里斯认定人群同源,组成大致相仿,基因无太大差异,故解释因素只有“地图”。
在《地理即命运》中,莫里斯首先将视野聚焦在英国,这个曾经创造了日不落神话,今天却在内外交困中迷失的帝国,继而延展至英国与世界的广泛关系中,探讨其中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
莫里斯认为,讨论今日英国的处境,就必须上溯到10000年前,而未来,英国是坚定地追随美国,还是开辟与中国的合作通道,亦或是成为连接美国、欧洲与中国的枢纽,或许答案就根植于地理环境塑造的历史传统之中。
1“为什么英国注定要依赖中国?”英国或许最终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中国,这是2022年,伊恩·莫里斯在为《地理即命运》的英文版新书撰写的专题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在莫里斯看来,不光是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与现代英国有关的议题,最终都能通过回溯英国10000的历史,来得到解答。
10000年前第四纪冰期的末期,彼时不列颠群岛还和欧洲大陆连为一体,人类也刚刚进入文明的曙光。
《地理即命运》之所以一反全球史的思路,把研究对象缩小在英国,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施展说,这更像是伊恩·莫里斯给“脱欧”后前途未卜的英国的一封独特的“情书”。这封“情书”的线索是三张“与时俱进”的地图:赫里福德地图、麦金德地图、财富地图。其实,这三幅地图也就是莫里斯眼中英国历史经历的三个主题:信仰、军事、资本。赫里福德地图是一个典型的T-O地图,象征信仰源泉的耶路撒冷位于中央,东方(亚洲)占据地图上面一半,下面一半左右分别是欧洲和非洲。
赫里福德地图在这幅地图中,孤悬海外的不列颠群岛被挤压到地图左下角。这象征了英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处境:不但地缘上处在世界边缘,信仰上也处在最下层。这一时期本土的克尔特人、来去匆匆的罗马人、虎视眈眈的高卢人、渡海而来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经常抢劫的维京人和驭马征服的诺曼人……
每一群人都仿佛是这片海岛的匆匆过客,不断地把欧洲大陆的各种资源带到岛上,丰富不列颠的历史。麦金德地图是一幅等距方位投影,它本身就是现代科学的产物,但在科学掩护之下选择了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投影中心——英国。
麦金德地图
这幅地图概括了大航海时代以降到20世纪初的地缘政治格局,此时此刻,英国还是世界的中心,大西洋是通向世界的黄金水道,美国、东亚、俄国只能分布在四周。这幅地图蕴含的更重要的意义是,曾经处在现实世界和信仰世界双重边缘的英国,激活了自我历史意识。
从1534年开始,经历400余年的苦心经营,英国最终名副其实地站在了“地图中央”。这幅描绘美好年代的地图并未维持太久,20世纪两场相隔不远的世界大战就打破了这个局面:一战断送了英国的经济优势,二战断送了英国的政治优势。战后英国从世界秩序和规则的制定者跌落为区域性力量,而对于英国当下的政治议题来说,脱欧只是这个一万年历史纠结的最新版本。
大约从1700年开始,英国领导人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与欧洲分离,并全力以赴建立一个全球贸易和殖民帝国。但到了1950年代以后,他们再也无法维持这种“好日子”。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试图充当美国和欧洲之间的主要联系人。
但到了2010年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崛起,很多英国人开始觉得这种策略失败了。2016年,超过一半的人投票决定离开欧盟。因此,莫里斯认为当历史学家回顾这一决定时,他们会问的主要问题是:英国是否为自己选择了更好或更糟的位置来应对中国正在崛起的新世界?
2西方崛起源于一次“地理意义的改变”不同于《地理即命运》只聚焦于一国,伊恩·莫里斯的其他四部作品的视野更为宏阔。
西方为什么主宰了这五百年的世界?学界一直就有两种理论来解释,一种叫长时段注定论,另一种叫短时段偶然论。长时段注定论认为希腊的古典文明比其他文明都要好,正是这种高端的文明传遍整个欧洲,使得欧洲比其他文明都要好,这就是欧洲后来占领世界的原因。


《历史的偏见》讲述了人类在这段广阔的历史时期,对“暴力”与“不平等”的看法如何悄然而必然地发生转变。
除了研究文明兴衰,伊恩·莫里斯的研究兴趣也有很大一部分聚焦在“暴力与战争”这一贯穿人类文明史的重要课题上。
《历史的偏见》



我们应当认为,这种情况在接下来的2020-2040年时间段内会更严重。
因为人们将会知道到底是西方式制度还是其替代方案——中国模式更能适应未来技术化的新世界。
伊恩·莫里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