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从此就有了“毛主席”这一称谓。
不过,在革命年代里,毛主席的称谓是非常多的,“毛主席”这一称谓虽然在1931年时就已经有了,但是由于大家与毛主席的关系不同,在称呼上也会有所区别。直到新中国成立之时,这一称谓才成为大家统一的称呼
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的称呼又有哪些呢?
首先,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毛委员”。
“毛委员”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八七会议上,当时毛主席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因此就有了“毛委员”这一称呼。
曾经有首江西民歌就这样唱道:“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嘿咯嘿,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嘿咯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呀味道香………”
从这首民歌里我们也能看出来,当时“毛委员”这一称号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在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带领着起义部队四处征战,而他也拥有了新的身份,那就是前敌委员会书记。
在三湾改编时,毛主席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改革,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主席也在这一时期,从文质彬彬的书生形象转变为了硬朗的军人形象,他也因此有了“毛司令”的称呼。
当时,三湾地区就有民歌这样唱道:“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天明。一九二七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司令。为了穷人得解放,带来工农子弟兵,红旗飘飘进三湾,九陇山沟闹革命”
在三湾改编后,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并且建立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由朱德、陈毅所率领的部队抵达了井冈山,他们与毛主席所率领的部队合编为红四军,由朱德担任军长,毛主席担任党代表。
1930年,我军正式确立了政委制度,红四军也在那时与红三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毛主席担任了红一军团政委,毛主席因此又有了“毛政委”的称呼。
以上几个称呼都是根据毛主席在不同时期的职务而来的,真实反映了当时毛主席在军中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除了这些称呼外,还有一些称呼却跟职务一点关系都没有。
比如,毛主席在学生时代经常被同学们称为“毛奇”,因为他喜欢看奇书、交奇友、做奇事,这一雅号就此流传开来。
除了雅号,毛主席的字“润之”也是同学们对他的大多数称呼。而在我军当中,陈毅由于跟毛主席一样都喜欢写诗,所以也一直保持着一些书生意气,偶尔也会称呼毛主席为“润之”。
既然有书生气的叫法,那自然也有军人气的叫法,像贺龙就因为性格使然,而经常会叫毛主席为“大帅”。
这一称呼虽然听上去霸气,但是并不被毛主席所接受,在建国后评军衔时,毛主席就明确拒绝了“大元帅”这一军衔。
而一些跟毛主席关系比较近或者职务相近的领导人也会直接称呼毛主席为“老毛”。
在姓的前面加个“老”字,这是中国人在朋友、同事之间比较传统的叫法。
像跟毛主席并肩战斗多年的朱老总就经常直呼毛主席为“老毛”,而在遵义会议时,力挺毛主席重新出山的王稼祥、张闻天等人也会直呼“老毛”。
除了这些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外,像博古、王明、凯丰这些职务与毛主席相近的人,也会这样称呼毛主席。
不过,这些众多称呼中,毛主席最喜欢的称呼莫过于刘伯承对他的称呼,也就是“同志”。
毛主席向来是反对那种带有明显上下级关系的称呼的,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同志”是他最喜欢的称呼,也是党内最应该推广的称呼。
而刘伯承向来都称呼毛主席为“同志”,直到建国后,才慢慢改为“主席”。
与刘伯承类似的,周总理在刚刚前往苏区时也称呼毛主席为“同志”,不过他很快就改称为了“主席”,并一直沿用到最后。
综上所述,在建国前,大家对毛主席的主要称呼有些能直接反应毛主席的职务,有些能表示亲近的关系,有些则根据称呼者的性格而转变。但是在建国后,“毛主席”成为了大家的统一称呼,并一直保持到今天。
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