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植树节传来46“节”石山造林捷报

博学星 2024-03-14 09:38:48

一个植树节,擂响一次向石山造林进军战鼓。

3月12日,隆回县在魏源公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再一次擂响了向石山造林进军的战鼓。

此次义务植树活动在魏源公园石山上种下碧桃、红叶石楠、凌霄花等景观类苗木近3000株,种植草皮500多平方米。

趁“节”而上战石山造林是隆回的一条不成文习惯,今年是第46个植树节,也是该县第46次向石山造林擂响进军战鼓。

石山造林“节节”胜利,战果辉煌:全县完成石山造林32万亩,栽植柏木等苗木1亿株以上。

“节骨眼”上向“石磨王”下战书

46年前的隆回是一幅这样景象: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水来泥就走,水动沙就流,有了锅中米,又愁灶中柴,遍地怪石嶙峋,处处火焰山。

从哪进军,何时进军,是当年石山造林的焦点。

正当一筹莫展时,植树节诞生了。

对,植树节诞生之日就是石山造林进军之时。

从此,该县的每年植树节都要擂响向石山造林进军的战鼓。

从此隆回务林人用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克难攻坚的精神,进行长达46年与荒山斗、与石头斗的绿色革命斗争史。

每年植树节前后,全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几大班子领导成员,都要带头参加石山造林义务植树劳动;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已整整坚持了46年。一些领导干部同志因下乡或检查工作,不能参加集体植树,便就近参加,坚持补上石山造林“义务”这一课, 以身垂范,带动了全民踊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使46年来全社会义务植树尽责率高达99.2%。

为防止植树节期间热热闹闹、节气过后却冷冷清清,导致“年年岁岁植树忙,岁岁年年老地方”,的现象发生。该县把石山造林与绿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相结合,与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发展特色林业相结合,与探索科学造林新模式和提高林分质量相结合,与油茶林基地相结合,适时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把每年的3月定为全县的植树月。

为确保植树造林取得成效,该县还对义务植树实行认领制。开展了栽植“幸福树”、“合家欢树”、“团圆树”、“成才树”、“亲子树”、“生日树”、“情侣树”等主题植树活动,建立了“义务植树登记卡”,建卡率达100%,在农村建立了义务植树制度。经过46年的坚守,该县由家庭或个人出资,政府提供场地、树苗并负责管护的新兴义务植树形式,逐渐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新时尚、新潮流。

不灭石山誓不休

隆回是一个多石头的县,该县南部地区分布有石灰岩岩溶土地120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91%;其中石漠化土地32万亩,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6.67%,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5%,分布在全县15个乡镇,绵亘50公里,肆虐的顽石像一座座“火焰山”,一到夏季,温度高达50摄氏度以上,地瘦草枯,一片荒凉景象。

南面石头长,北面沙石流,自然灾害频繁,这是隆回曾经的真实写照。

隆回是第一个战胜“石灾”的县。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张世模为代表的隆回务林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克难攻坚的林业精神薪火相传,从此演绎了一场长达46年的人石大战。

他们,戴着斗笠,带着水壶,穿着草鞋,战酷暑,斗严寒,与蓝天白云为伴,与荒山秃岭为伍;钻棘架,掏石窝,捡树籽,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找点野果充饥,累了以大地为席,以石头为枕,席地而眠;为采集到一个个数据而欣喜,看一棵棵成长的树木而高兴,漫山绿色,茫范林海把艰辛和疲劳抛向九霄。

他们用了整整7年时间,行程数千公里,采集计算出上万个数据,试验了55个树种,确定了马尾松、油松、黄山松、粤松、柏木、桤木、光皮桦等7个品种为最适宜石山种植品种,其中柏木为最适宜石山造林的树种。

石头上没有土怎样造林?村民用凿石的方法,在石头上凿穴栽树。荷香桥镇白山村民记忆犹新,46年前,全村村民带着子女在石山上凿石造林,不知挖坏了多少把锄头,凿断了多少根凿子。

与崇山峻岭为伴,与蓝天白云为伍,默默奉献,无怨无悔。隆回林业人用“绿了荒山白了头”的奉献精神,一个个山头地植、一个个流域地治、一代代地造,换来山山岭岭,绿野茫茫。

终于,一块块石头在村民凿子下一点点变绿,昔日的“火焰山”成了绿色海洋。昔日濯濯童山,才变成今日满目青山。

46年来,该县在30万亩石头山上凿石造林,书写了一部与天斗、与地斗的绿色史诗。

石头落地传捷报

隆回曾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只要有一点肥土,一次雨水就被冲得干干净净,导致土壤越来越贫瘠。

荒山大县、石漠化大县、穷山恶水,一度成为隆回的标签和代名词。为撕掉标签和代名词,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改变了生态环境,通过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让一座座荒山慢慢变绿,从荒山大县跨进全国绿化模范县。据统计,几十年来,该县每年减少水土流失达50万立米,相当于少流失了20万亩土地。

得到的是金山银山,释放的是生态红利。以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导致吃山山穷,吃水水尽,生态环境恶化,收入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一系列林业工程,国家投入不断加大,群众直接受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明显,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目前,该县已有32万亩郁闭成林,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境内“北部泥沙流,南部石头长”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效果非常明显,为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树立了典范。

结构得到调整,促进了产业化发展,全县共新造油茶12.7万亩,巩固了10万亩水果基地、10万亩笋竹林基地、15万亩速丰林基地、25万亩松类工业原料林基地、15万亩中药材林基地等林业基地,加速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产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在林种、树种的配置上,该县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造林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生态林比例在80%以上,并严格实行针阔混交,混交阔叶树比例达30%以上,以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效益。

该县探索出了4类12种适宜的退耕还林模式,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帮助群众迅速脱贫致富;建立健全了林木管护制度,全县共配备1293名护林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护林网络;利用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帮助退耕户走出深山。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村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全县有400余个村被评为生态建设示范村。

46年来,石山造林捷报频传,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的路子,这才有今天的如画山水,美丽家园。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