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作者:彭凯平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勇气、宽恕以及欣赏美的能力,能让我们直面挑战,心胸宽广,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爱具有怎样强大的力量?
爱情的构建
我们先来看爱情。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情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也和人类的饥饿感、性欲望以及求生本能一样,都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本能。所以,我们对爱情心怀渴望,长久追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感和承诺三个部分构成。
其中,激情是一种情侣之间强烈的化学反应,也是爱情影视剧中常见的主题。研究表明,爱情所带来的激情感受强烈而迅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让人坠入爱河。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时,大脑中有多个区域协同工作,释放多巴胺、催产素和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使身体产生愉悦感。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在一对刚刚相爱的情侣的血液中能发现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大幅提高。神经生长因子是促使人们产生一见钟情感觉的关键因素。所以,爱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
然而,强烈的激情,只是爱情的一个成分,而且是最容易消失的成分。真正的爱情,是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发醇厚的。它包含了理解、尊重、信任和支持,这些元素构成了爱情的坚实基石。
因此,亲密和承诺也是美满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爱的不同阶段,爱的方式并不相同。努力维持双方的亲密度,彼此付出并承担责任,是完美婚姻中重要但却非常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那么,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该如何筑造持久、鲜活的爱情呢?
彭教授建议我们,首先,学会倾听伴侣的话,保持尊重与接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备不同的性格、习惯和价值观。在爱情中,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对方的观点,欣赏对方的与众不同。在倾听时,我们还可以持续给出正向反馈,比如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直接的语言表达来体现自己的兴趣和欣赏。
其次,坦诚相待,保持良好的沟通。将对方视为最亲密的朋友,定期分享彼此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倾听对方的意见和心声,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增进理解,减少误解和隔阂。不要吝啬于表达爱意和感激之情。无论是通过言语、行动还是礼物,定期向对方表达感激和爱意,可以增强双方的幸福感,让爱情保持鲜活。
最后,与伴侣分享家庭生活之外的信息,互相扶持,共同成长。不仅鼓励彼此追求个人目标和兴趣,同时一起探索新的兴趣和活动,这不仅能增进彼此的默契,还能为关系注入新鲜感和活力。同时,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会成为爱情中的宝贵回忆,加深情感的纽带。
爱情的精髓在于两个独立的个体在维持各自特性的同时,共同生活,增加相似性,相互欣赏和支持。通过精心的经营,我们可以创造出充满信任和亲密感的爱情关系。
自爱的重要性
除了构建亲密关系,在爱情中获得滋养,我们也需要学会自爱。
自爱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尊重和关怀,它要求我们以对待他人一样的善意和温暖来对待自己。这并非自恋,也不是自我放纵,而是一种慈悲,是对自身优点和不足的理解和接纳。
积极心理学认为,自爱还包含了对友谊、爱和幸福的期盼,是一种健康的自尊感。这种自尊感提醒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值得被尊重,并且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个人目标的能力,都有获得幸福的机会。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由他人赋予的,而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和领悟的。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爱自己,发挥自爱的积极作用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停止自责。
过度自责会削弱我们抵御诱惑的能力,而当我们对自己充满善意和支持时,即使是遭遇失败,我们也会有更强的动机和自控能力。
心理学家亚当斯和利里,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邀请了关注自己体重的年轻女性参加实验,以科研的名义鼓励她们吃甜甜圈和糖果。
在第一阶段,所有参与者被要求食用甜甜圈并完成一份问卷,以评估食物对她们心情的影响。随后,实验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糖果味道测试。
在此阶段,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并对其中一组进行了心理干预,目的是为了减少她们因享受美食而可能产生的罪恶感。
这组女性收到了一条鼓励性的信息:“你们有时会因为吃了一整个甜甜圈而产生罪恶感,但不要苛求自己,要记住每个人都有放纵自己的时候。”另一组则没有收到任何信息。
实验结果令人惊讶,收到鼓励信息的女性只吃了28克糖果,而因吃了甜甜圈产生罪恶感,但没有收到鼓励信息的女性则吃掉了近70克糖果。
这一发现挑战了普遍的假设,那就是:提醒节食者“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可能会诱使她们吃得更多。实际上,当参与者的罪恶感得到缓解,她们在面对诱惑时反而展现出了更强的自控力。
其次,学会爱自己,我们要避免过度爱别人,更要避免为了别人而忽视自己的需求。
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克里斯廷·内夫做过一项调研,结果证明世界上78%的人对别人比对自己好,只有2%的人对自己更好,20%的人则对别人和自己相差无几。
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指出,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能力爱他人、爱世界,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爱的能力。弗洛姆的这一观点提醒我们,我们无法给予他人自己并不拥有的东西。
最后,学会爱自己,我们还要找到一些善待自己的方式,呵护自己的身心。
在书中,彭教授提到,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善待自己。
第一,我们要学会原谅自己。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我们可能无法每次都达到预期的成功,或者立即享受到努力的成果。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即使结果不如预期,我们的努力也绝非徒劳。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
第二,我们可以练习自我倾诉。在经历了充满挑战的日子后,尝试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
这不仅是一种情感释放,也是与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通过书写,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识别和挑战那些负面的自我认知。
第三,善待自己的感官。当心灵受到困扰,难以摆脱伤心往事时,我们可以向外寻求慰藉,比如让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中,让悠扬的音乐抚慰心灵,或者通过身体按摩来缓解紧张等等。
我们要花时间探索那些能够触动我们感官、为我们带来安宁的活动,这些个性化的自我关怀方式,将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积极的自我形象。
兴趣的培养
自爱和亲密关系是我们内在世界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关乎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系。而兴趣,则是连接我们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它代表了我们对特定活动、领域的热爱和投入。
兴趣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驱使我们去探索未知,学习新知,以及发展技能。通过追求兴趣,我们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还能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找到自我表达的途径。它是一种积极的体验,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力量,在我们遭遇挑战和痛苦时提供支持和动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兴趣爱好并非天生,而是后天环境和个人努力的结果。比如,在家庭中,父母的爱好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兴趣。如果我们在某些方面付出了许多的尝试和努力,获得成就感后,也有可能培养出兴趣。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呢?
对此,首先我们需要进行自我探索。回想一下,在过去的人生经历中,哪些活动曾经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满足感,让我们感到回味无穷。那些活动,或许就是我们的人生目标和内心深处的激情的体现。如果有这样的体验,我们不妨进一步加以发掘,以此来培养新的兴趣。
其次,我们可以勇敢地去尝试新事物,不断地拓宽视野,找到未被看见的激情。我们可以报名参加兴趣学堂或一些体验活动,亲身体验不同领域的魅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比如在线课程、教程视频等等,便捷地学习新技能,探索未知的领域。
第三,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结合起来。有些人认为,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东西,甚至是“不务正业”,经常为了工作而放弃兴趣。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有偏差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彼得森教授经过调查发现,凡是能够把自己的兴趣与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匹配的,其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因为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有无限的能量,充满创造力、想象力、行动力和执行力。
有研究显示,拥有兴趣爱好的人,在生理和心理指标上更为健康,工作和生活也更具创造力。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表示,他们的兴趣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放松的渠道,还带来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有时甚至是创新灵感的来源。
因此,兴趣不仅是个人快乐和满足感的源泉,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发掘和追随兴趣,我们能够找到更有热情的自己,同时也有机会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