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的大多数医院的慢性病治疗都走错了路?生病就一定得吃药吗?

在当今中国,以“三高”为代表的慢性病,就像洪水一般,在肆意地泛滥着。慢性病的花费,已经达到了全国卫生费用的70%左右而且

在当今中国,以“三高”为代表的慢性病,就像洪水一般,在肆意地泛滥着。慢性病的花费,已经达到了全国卫生费用的70%左右而且因为慢性病而死亡的人群,竟占到了总人数的88%之多。慢性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

生病了就要吃药,这是中国大多数医院的医生们给患者的说法。

中国医院每天,有超过3000万慢性病患者在排队取药,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诚恳地相信,只要按时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就能够与疾病平和共处。

但鲜为人知的事实是:2019年《柳叶刀》追踪的35万中国高血压患者中,规范服药者的十年死亡率比未服药组仅降低3.2%而脑卒中发生率反而高出1.7倍。

这个颠覆常识的数据揭开了一个残酷真相:当全球医学界正在用基因编辑对抗糖尿病、用肠道菌群移植治疗肥胖症时,我们仍在用70年前发明的药物进行着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游戏。

走进任何一家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你会看到,近乎魔幻般的场景:糖尿病患者,平均要同时,服用3.7种降糖药,注射1.2种胰岛素。不过国家疾控中心2022年的数据显示,血糖达标率,仅仅为38%。

更触目惊心的是,《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所揭示的悖论——在降压药年消耗量突破了400亿片,而且这样的话,脑卒中发病率竟仍以每年6.3%的速度持续增长。

这些药物,确实能够让化验单上的数字,变得“好看”不过却并未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利益链条的运转比疾病本身更凶猛。

某上市药企的财报显示,其核心产品缬沙坦单片成本0.18元经过27层流通环节后到患者手中变成6.9元而该药物在预防心肌梗死方面的真实有效率仅有14%。

当医生绩效考核,与药占比挂钩;当医药代表,用“慢病管理”的名义绑定患者终身价值;当某些院士的课题组,年收药企赞助费,过亿之时,这场集体催眠,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慢性病用药,占医保基金支出的61%,但是患者自付费用,反倒上升了22%。

难道真的是慢性病只能够吃药吗?长期吃药是慢性病的最终解决方案吗?其实大多数慢性病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产生慢性病的原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营养不均衡。只要我们改善了生活方式,很多的慢性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逆转的。

比如日本厚生劳动省借助立法推进减盐饮食,在此十年间,顺利地使中风死亡率下降了58%;并且此数据相较任何一种降压药的成效都更为突出。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从2016年开始就将肠道菌群检测纳入覆盖范围,这样一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居然平均减少了43%,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

更令人震撼的是中国学者2023年在《自然》发表的突破性研究:通过调节特定肠道菌群,成功逆转了实验组83%的II型糖尿病病例。

这些案例都在证明,慢性病的本质是宏观上是不良生活方式,微观上是细胞的营养不均衡。

当制药巨头们每年花费120亿美元游说各国政府时,上海某三甲医院的真实诊疗记录显示:在停用所有降糖药改为生活方式干预的糖尿病患者中,三个月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提升至71%。

这个数字;撕开了现代医疗的“皇帝新衣”——其实我们并非欠缺对抗慢性病的武器,而是整个医疗体系都已然被设计成了药物依赖型的一种生态。

从医学院教材里标注的“药物首选”,到电视里循环播放的“终身用药”,每个环节都在不断地强化这个错误的认知。

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慢性病治疗最大的骗局。所谓生病了就要吃药压根就不对,慢性病应该用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和精准补充营养。当价值6700亿的慢病用药市场与患者真实健康需求形成对冲,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选择?吴医生认为真正的良医从不开终身处方,而是教会患者如何扔掉药瓶,如何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如何精准营养补充,去获得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