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到底该不该杀?

博览群书名字 2024-11-03 06:00:32



皇太极和崇祯大概是一个时间上位的。相比明朝这种中央集权已经达到巅峰的政权来说,当时后金还有很大部落制风格,皇太极又不是努尔哈赤这种威望无人比拟的一代创业者。所以要是论上位后权威的话,皇太极面临问题可大多了。

皇太极上台后,打朝鲜就是让教训教训就赶紧议和,结果阿敏怀有私心非得赖在朝鲜不出来,还有顾三台八旗固山额真层面将领支持他,结果就在朝鲜墨迹起来了。等到最终在岳托等人坚持下,终于议和班师,袁崇焕已经把锦州都修好了。

皇太极能怎么样?当然不怎么样了。别说阿敏不能处置,连顾三台这些人都还得继续重用。

皇太极忍不了明朝借口议和偷偷修锦州这种阴自己的行为,就发动宁锦之战,结果打的一塌糊涂。到了后期,除了二愣子阿济格外,几乎没人还响应他继续打的要求了,连最心腹的岳托和萨哈廉都不打了。

皇太极能怎么样?当然不怎么样了。班师回朝,好好休整,谁也没有错。

皇太极带大军到东蒙古境,突然南下喀喇沁,要入关发动己巳之变。大贝勒代善和莽古尔泰一起明确来反对。临阵干扰是兵家大忌,何况还是二三号人物一起干扰,这让自己还有什么权威?

皇太极能怎么样?当然不怎么样了。让岳托和萨哈廉好好劝劝老爹,自己连哄带忽悠的赶紧让大家入关打仗再说。事后论功,代善的最多。

己巳之变基本结束,留下关内四城班师,然后阿敏自告奋勇去镇守四城。结果等到明军来进攻,阿敏不组织防御,不等待援兵,直接不救滦州、放弃遵化、屠戮永平,大肆劫掠而归,来一出让明清双方都懵逼的操作。

皇太极能怎么样?这次当然能怎么样了。己巳之变后,威望已经树立,阿敏平时人缘就不好,这次轻松放弃大家辛辛苦苦打下的四城更是搞得天怒人怨,所以借此机会自然顺理成章就把阿敏拿下了。

但是,依然没杀,只是一二十亩地圈禁了。阿敏后来还一直活到松锦大战前夕,再努努力说不准还能把圈禁地换到北京呢。

大凌河之战,前期打的都很好。结果出两个岔子,一是莽古尔泰对自己的安排不满,觉得是针对正蓝旗,于是就直接来吵架,吵激动了御前露刃;二是祖大寿诈降后号称要帮忙赚锦州,结果到锦州附近突然跑了,把带队看守他的阿巴泰直接放了鸽子。

皇太极能怎么样?当然也能怎么样了。大凌河之战打这么好,还缺权威吗?

但是,依然重拿轻放。莽古尔泰就撤销大贝勒头衔,还是三号人物;阿巴泰批评批评,罚点钱,别的没事了。

所以说,权力这东西,不要去迷信什么帝王术,其根本就是来自自下而上的支持和自上而下的权威。这个支持和权威是有制度保障,但本质上靠自己。

皇太极权威不行时候不装x,老老实实用好每一个可用之才;权威够用时候不嚣张,就算处罚谁,也要实事求是判断好实际责任多大,以及功过多少。

所以皇太极为什么从一个部落制国家领袖,一步步变成中央集权帝国皇帝?不是他觉得自己真是天命所归,可以为所欲为;恰恰是他明白身居高位才更需要克己,才更需要看清楚形势认清楚功过做好赏罚。所以他的威望是自己一步步积累的,越是积累的过程,臣子越敬畏他,越不敢欺瞒他,越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代善、阿敏、莽古尔班都有过大功,有足够的威望,在自身威望没有足够高时候,不能轻易打击;即便自己威望高了,对这些人的处理依然要根据情况尽可能从宽,避免内部的分裂。这才叫帝王胸怀。

岳托、萨哈廉、阿巴泰等人能干,也对自己忠诚,有部分情况与自己观点不一致很正常,做事出现失误也正常,可以谈心,可以敲打,但不能轻易处罚重,因为这是很难替代的栋梁之材。这才叫帝王用人。

很多痴迷于帝王术的人,都想当然把皇帝就代入赵日天角色,所有人对自己无条件忠诚是必须的。自己怎么做大家都还要努力。这本身就是对权力构成的根本不了解。

当然一般人这样也就是口嗨。怕的是崇祯这种身居高位的人也敢这么做。

宁远、宁锦两战是目前仅有的明清双方公认的明朝胜利,这种功劳轻易就杀,让其他立功的人谁还敢安心办事?

袁崇焕对于关宁军的威望是不可替代的,你以为抓了袁崇焕,随便让大家听满桂的话就听吗?别说满桂了,孙承宗都搞不定。要不是袁崇焕后来写信,关宁军这里再扯皮一阵,等到皇太极占领抚宁,整个关宁锦地区及关宁军会不会早早打包换门店?

袁崇焕早早告诉你如果喀喇沁丢了,后金随时可以走喜峰口古北口,你听了吗?出事了就把自己责任甩的一干二净,让袁崇焕和刘策顶锅?

你觉得袁崇焕描述的五年目标,一年就这么糟糕局面。好了,以后再没有人给你目标了,除了杨嗣昌这个小甜心,没有一个臣子再给你具体规划。只要不说,就永远不会错。

你觉得应该早蓟镇野战,袁崇焕不打政治仗是不忠诚。以后也好了,大家都学会怎么报你爱听的战报,你要求了就打你想要的打法,反正送的是明军,也是你朱家江山。

崇祯没弄明白的,就是权力的根本是什么。

大家为什么要浴血奋战?真的是大明的军饷充足?真正的立功给的赏赐重吗?就现在大明的财政能给什么?

大家之所以保持忠诚,一是长期的封建道德教育确实一定程度深入人心;二是大家觉得后金终究是一隅之地的蛮夷,没有前途的,自己不为大明干活后代就没有未来了。

如果不考虑这两点,何必战场上要死要活?大家看不到李永芳一个游击活的多滋润吗?广宁之战后,辽东彻底失去信心时候,呼呼啦啦投降多少人?既然到后金更安全还有房有地,为啥一定要在大明担惊受怕?

恰恰是宁远之战后,一定程度重拾信心,所以很多人还愿意继续对明朝忠诚,除了封建道德教育,主要就是为了自己未来预期。

这个道理可以不说出来,但作为身居高位者必须明白。这样才能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

最可怕的是崇祯这种,真的觉得自己权力是理所应当的,大家都听自己话是天经地义的。自己是皇帝就可以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

这一次还好,终究大明余威还在,更不用说阿敏最后送他一个神助攻。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他最终会发现,原来封建道德可以对大明就可以对大清,原来当大家失去信心后,改换门庭也不会多大的坎儿。

到那个时候,皇帝就是庙里的菩萨,大家愿意拜你时候你至高无上,不愿意时候就是个木头疙瘩。而把自己从菩萨变成木头疙瘩的,又是谁呢?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