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4月17号最新消息,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表示,受4月13日太阳暗条消失活动影响,北京时间4月16号17时到17号8时发生地磁暴。
这场地磁暴的强度达到Kp指数8级,属于“特大地磁暴”级别,是近年来较为罕见的天文事件。据悉,本次磁暴引发罕见极光现象,我国黑龙江漠河、新疆、内蒙古等地甚至北京部分地区均观测到绚丽多彩的极光,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很多人对于磁暴并不太了解,其实,地磁暴的源头来自太阳活动,尤其是日冕物质抛射(CME)。
当太阳表面爆发强烈的耀斑或日冕物质抛射时,大量带电粒子(太阳风)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冲向地球。这些高能粒子携带强大的磁场能,一旦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就会引发剧烈扰动,导致地球磁场方向和强度发生急剧变化,就形成了地磁暴。
专家表示,此次特大地磁暴的爆发,与太阳进入第25个活动周期的高峰期有关。太阳活动具有约11年的周期性,2024-2025年正值太阳活动高年,因此强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现象频发,地磁暴的发生频率也随之增加。
极光是地磁暴最直观的表现之一,通常情况下,极光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如北极圈内),但在地磁暴强烈时,极光带会向低纬度扩展,使得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也能观测到这一奇观。
不过尽管极光令人惊叹,但地磁暴的增强也可能对现代科技社会带来挑战,主要包括:
1. 航天器运行风险:
地磁暴会加热高层大气,导致大气膨胀,增加低轨道卫星的飞行阻力。例如,2022年SpaceX的“星链”卫星就因未及时调整轨道,导致38颗卫星坠毁。此外,高能粒子还可能损坏卫星电子设备,影响数据传输。
2. 短波通信与导航干扰:
电离层受扰动后,短波通信信号可能衰减甚至中断,影响航空、航海及应急通信。同时,GPS等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能下降,对高纬度航线飞行造成影响。
3. 电网与地下管网潜在威胁:
强地磁暴可能在地面长距离输电线路中诱发感应电流,导致变压器受损或电网波动。1989年加拿大魁北克大停电就是典型案例。此外,石油、天然气管道及海底光缆也可能受到地磁感应电流的影响。
4. 对动物的影响:
依赖地磁场导航的信鸽、鲸类等动物可能在地磁暴期间迷失方向,因此专家建议避免在此期间放飞信鸽。
不过尽管地磁暴可能对基础设施造成影响,但专家强调,现代科技已具备较强的预警和防护能力。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通过“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如风云卫星、子午工程等)实时跟踪太阳活动,提前发布预警,帮助电力、通信、航空等行业采取防护措施。
而且目前科学研究尚未证实地磁暴会直接影响人体,最多是部分敏感人群可能因磁场变化出现轻微困乏或情绪波动,但也无需特殊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