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文学家,蜀汉王朝丞相。隐居隆中未出山时,就为刘备指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果然与孙权建立联盟,打赢赤壁之战、抢占荆南四郡、夺取蜀地与汉中,与曹操、孙权两家成鼎足之势。刘备白帝托孤,五次兴兵北伐,每次都无功而返。其代表作为《出师表》,言辞通俗诚恳、情感真挚动人,反映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为古代“表”类文体的代表之作,其影响已超出文学审美的范畴,已成为彰显中国文化内核的精神符号。
作者:国馆
东晋永和二年(346),出镇荆州的安西将军桓温,认为割据蜀地的成汉政权业已衰微,正是出兵讨伐的良机,遂上书东晋朝廷,表示愿率精兵攻灭成汉。
成汉政权为西晋末年反叛的“五胡”之一氐族人所建,建国已有四十余年。当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关中流民武装南下汉中、蜀地,其子李雄攻下成都,自立为帝,正式建立成汉。然而成汉政权先天成色不足,高层争权夺利、政治不稳,对下又过于压榨虐待、动辄大行杀戮。
所以此番桓温伐蜀,已然胸有成竹。而事情的进展果如他的预料,伐蜀行动顺利得出奇,到第二年,成汉末代皇帝李势便已向桓温投降,不得民心的成汉政权就此灭亡。
据《晋书》记载,在此次灭蜀战争中,桓温曾在蜀地见到一名百岁老者。此人曾为三国时代的蜀汉小吏,从诸葛亮的时代开始,此后曹魏灭蜀、司马篡魏、西晋一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一百年来的治乱兴衰、历史波折,他通通都经历过、见证过。
历史舞台上的主演已经换了无数拨人马,但在老者逐渐黯淡的记忆中,唯有诸葛亮的大名永远铭刻,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形象英名越发光亮照人。尤其是面对成汉政权对百姓的残暴,更让老者无比怀念曾经的诸葛丞相。
桓温非常好奇,连忙问老者:“如今有谁可以和诸葛丞相相比呢?”此刻他正心怀无穷的政治野心,内心或许隐隐有一种渴望,老者能把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可惜老者的回答,应该令他十分失望:“诸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意思是,诸葛亮在世时,没觉得他和别人有啥区别,但他去世之后,总感觉没人能比得上他。
《晋书》中这段记载当然不可能是真的。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距离桓温伐蜀已经过去一百一十多年。老者要是真在诸葛亮时当过小吏,那么至少已经一百三十岁了。迄今为止,人类寿命最高记录的保持者是法国的一位女士,活了122岁又164天。
事情是假的,但反映出来百姓心声却十分真实。一百多年过去了,蜀地的老百姓依然对诸葛亮十分崇敬爱戴。甚至直到民国时期,四川百姓依然头缠白布,据说此种打扮的起源,便是诸葛亮去世之后,百姓自发为其戴孝。
五千年来的王侯将相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但能让民间自发如此爱戴的屈指可数。
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身份、所有阶层的人,都喜欢诸葛亮,尊敬诸葛亮。百姓希望他们的父母官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廉洁奉公、处事公平;皇帝希望他的臣子下属都是诸葛亮,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官僚政客们会希望自己的政敌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对政敌向来宽仁,动不动就祸及家人、赶尽杀绝的事,诸葛亮做不出来。他在自古血腥异常的权力场上,实在是个格格不入的异数。
而在历代的文人知识分子心中,诸葛亮更是他们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他们写下无数诗篇赞美讴歌的完美偶像,更是他们或真或假在效法的贤人圣徒。
“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灵帝光和四年(18),诸葛亮出生于山东琅琊郡望族诸葛氏之家,此时距离拉开汉末动荡序幕的黄巾之乱,只剩下三年的时间。诸葛亮的童年可谓十分不幸,其三岁丧母、八岁丧父,所以他和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位姐姐,均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
恰逢天下大乱,中原板荡,各地豪强军阀乘势而起,忙着划分势力范围,占地为王。荆州军阀刘表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一说是淮南军阀袁术任命的)。豫章也就是今天江西南昌。诸葛玄携带诸葛亮姐弟四人,赶往豫章就任。
诸葛亮还有位兄长诸葛瑾,他较诸葛亮年长七岁,少年时便在洛阳游学,已能自立,因此并未随诸葛玄南下。这也为将来,诸葛亮与诸葛瑾分仕蜀吴二国,埋下了伏笔。
然而诸葛玄在豫章郡衙里屁股还没坐稳,东汉朝廷就委任了一位新的豫章太守。军阀割据时代,朝廷的委任往往不被放在眼里,要真正管辖乙方,最终还得靠武力。这位新太守料定诸葛玄不大可能轻易交权,直接从扬州军阀刘繇处借兵杀向豫章。
兵危势险,诸葛玄只得将诸葛亮四姐弟送往更安全的荆州避难,而自己坚守豫章。很快豫章被大军攻陷,部分史料记载诸葛玄逃出豫章,不久后却被叛乱的百姓所杀,时年公元197年。此时诸葛亮刚刚十六岁,无论是按古代还是今天的标准来看,他都还没有成年,但作为姐弟四人中年龄最大的男丁,此刻起他必须肩负起照顾家人的重担。
当时的荆州乃东汉十三州之一,属于一级行政区,比现在的荆州地级市要大得多,包括了今天湖南湖北,乃至河南南部的南阳。而荆州州治,也就是荆州的首府,则位于湖北襄阳。诸葛亮姐弟四人到达荆州后,辗转来到隆中隐居。诸葛家在隆中购得薄田几分,为求养活一家人,诸葛亮不得不亲自下田劳作耕种。
至于隆中位于今日何地,南阳和襄阳一直都争论不休。持“南阳说”者,往往举出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当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句,似是铁证。而持“襄阳说”者,则会拿出晋代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的记载,上面写得很清楚,隆中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
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算错。隆中的确离襄阳很近,但按汉末的行政区划,它又确实属于南阳郡治下的邓县。只不过千余年来行政区划有所调整,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隆重所在地应该是属于襄阳。
彼时割据荆州的军阀刘表进取不足,但守成有余。他联合蔡家、蒯家等荆州豪族,对内剿灭盗匪叛乱,对外不轻启战端,实行保境安民的战略,把荆州打造成了汉末大乱世中难得的王道乐土。大量北方士人为逃避战乱,流寓荆州,与荆州本地士人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荆州士人圈子。
在隆中隐居这段日子,诸葛亮一面躬耕读书,一面又四处交游,早早就熟悉了荆州士人圈层。
诸葛亮自幼才气逼人,很快就在荆州士人圈子里赢得了名声。他也常自比于春秋战国之时的名臣管仲、乐毅。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乐毅扶持孱弱之燕国复仇,只差一步就灭掉了强大的齐国。诸葛亮的理想也是能在乱世之中,遇到真正的明主,建立功业。
诸葛亮自比先贤,自然引得世人侧目,但他的好友徐庶和崔均,对他的才华深信不疑。
诸葛亮曾与徐庶、石韬、孟建三人一同游学,其他人读书务求精深,爱下苦功夫,而诸葛亮常常只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每日早晚之时,诸葛亮常常抱膝长啸,显得从容清闲。他曾对三人说:“你们以后做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将来会当什么官,他只笑而不言。
诸葛亮引起了当时荆州士人集团领袖庞德公、司马徽二人的注意与赏识。庞德公将其侄儿庞统称为“凤雏”,而将诸葛亮评为“卧龙”,自此“卧龙凤雏”并称于世,被视为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诸葛亮的两位姐姐,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大姐则嫁入了荆州本地两大家豪族之一的蒯家。而诸葛亮本人,则娶了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氏,后世民间称其为“黄月英”,未必是真名。黄承彦本身是荆州另一大豪族蔡家的女婿,他小舅子蔡瑁是荆州名将,统帅荆州水师,而黄承彦与刘表又是连襟。诸葛亮本身与荆州门阀士族、高官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按史书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又有才名,所以黄承彦很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他直接找到诸葛亮开门见山:“听说你正在找妻室,刚好我有一女,黄头黑面,长得是不太好看,但论才华和你非常相配。”
诸葛亮听完二话不说,当即同意了这门亲事。后世有人怀疑,黄承彦这么说乃是自谦之语,其女儿未必长得难看。当时有好事者还编出了流传一时的乡谚:“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由此看,黄氏容貌丑陋,时人所共知、多半是事实。
通过两位姐姐和自己的婚姻,诸葛亮和荆州名士、权贵阶层建立了某种同盟。
黄氏确实很有才学,几与诸葛亮相近。两人志趣相投,在政治、军事、工程制造、音乐多方面都有相通的见地。相传诸葛亮发明孔明灯、木牛流马,这当中有一半的功劳当归属于黄氏,虽没有确切记载,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结婚二十多年,黄氏一直未生育,诸葛亮似也不以为意,直接把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过继过来了事。一直到诸葛亮四十六岁,才生下了独子诸葛瞻。有人推测是在黄氏去世后,诸葛亮才纳了一房妾室,终于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汉末时士人为求繁衍子嗣、延续家族香火,娶妻后又立马纳妾是十分正常的事。后来诸葛亮飞黄腾达,已贵为蜀汉丞相,依然还不嫌弃未能生育,又长得难看的糟糠之妻,两人情深意笃,可见一斑。
诸葛亮虽然广有才名,胸怀大志,又通过姻亲关系和荆州权贵拉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他并没有出山入仕,而是依然稳坐隆中,留意天下局势。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诸葛亮应该不是没有出仕的意愿,而是对刘表一干人缺乏信心。他应该是很清楚,投到刘表等人麾下,要谋个富贵尚可。但诸葛亮真正想要的,不是做一个富家翁,而是能匡扶天下的英雄豪杰。
诸葛亮自比管乐,但他明白管仲有信任赏识他的齐桓公,乐毅需要求贤若渴的燕昭王。若不遇明主,要建功立业,名留青史,无异于缘木求鱼。
而这个明主,他真的等到了。
“三顾频烦天下计”建安六年(201),已蹉跎半生的刘备又一次被曹操击败。眼见得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刘备无可奈何,只能率领残部南下荆州,投靠同为汉室宗亲的刘表。刘表为刘备举行了盛大的郊迎之礼,并令其残部屯驻新野,为荆州看守北大门,防御曹操南下。
刘备战败逃亡,难免灰头土脸,形容狼狈,但这都丝毫掩盖不了身上的英雄气概。当年在许都时,曾与曹操纵论天下英雄。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曹操都瞧不上眼,唯独对刘备剖明心迹:“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自诩汉室宗亲,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汉献帝感觉到曹操的威胁,下“衣带诏”谋求诛杀曹操时,刘备也被牵连其中。事情败露后,仓皇逃脱,深陷绝境,但依然扛起反曹的大旗,屡战屡败,却又越挫越勇,俨然已经成为效忠汉室的士人心中反抗曹操的孤勇者,似乎兴复汉室的指望全要落在了他的身上。
因此,刘备到达荆州时,士人集团的诸多头面人物,和刘备都过从甚密,诸多豪杰也纷纷倾心归附刘备。
如此一来,又不免引起刘表的猜疑和提防,以至于刘备很多进言,刘表往往不能采纳。在荆州好些年,刘备依然只是在蹉跎岁月,前途黯淡,只剩胸中兴复汉室的空想。
曹操统一北方后,大军南下,剑指荆州。刘备只能空自长叹,半生奔忙就要成了梦幻泡影。而刚好在此时,刘备又一次听闻了“卧龙”的大名。
数年之前,刘备在和荆州士人领袖司马徽的一次会面中,曾听他偶然提起卧龙凤雏之名。但当时他并未放在心上,以为士人圈子喜欢互相吹捧,各种夸张的话听听也就罢了。此后诸葛亮的好友徐庶投入刘备麾下,徐庶又一次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或许是见识了徐庶的智谋才华,刘备终于意识到,能让司马徽、徐庶共同欣赏佩服的诸葛亮,绝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在徐庶的建议之下,刘备三顾茅庐,才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三顾茅庐”因此也成为一段明主贤臣的历史佳话。
刘备久居荆州,早已名声在外,诸葛亮自然知其来意,当即洋洋洒洒讲出了他对天下的谋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隆中对》。
《隆中对》分析了汉末天下的形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兵百万之众,和他硬碰是暂时碰不过的;江东已历三世,根基稳固,还据有长江天险,也是不可能觊觎的。
刘备的机会在哪?按照诸葛亮的设计,刘备应该分两步走:第一,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兴复汉室的基地,和曹操、孙权成鼎足之势;第二,等待天下发生变化,再从两路出兵北伐,一路由荆州出兵攻打宛城、洛阳,另一路则从川蜀出兵,翻越秦岭,直取关中。两路大军相互配合,如此则汉室可兴,天下可定。
《隆中对》是中国军事史上最为杰出的战略规划。寥寥数语,就把天下形势分析得明晰透彻,把此后的战略方向规划得明确清晰。我们已无法精确还原刘备听完《隆中对》后的心情,但从此刻起,兴复汉室不再是一句动人的口号,而是有步骤可执行的计划。刘备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这一年,诸葛亮才二十六岁。
诸葛亮出山的第二年,刘表病逝,其次子刘琮继位。荆州内部上演夺嫡大战,局势不稳,曹操见讨伐时机已到,遂率大军二十万南下,刘琮吓得心惊胆裂,连忙遣使请降。刘备一直旗帜鲜明地反抗曹操,自然不可能投降。如今曹操大军将至,刘崇准备投降,荆州已再无他的容身之所。
诸葛亮劝刘备抓住时机,起兵占据荆州。反正自己如果不取,曹操也会占领。可惜刘备毕竟乃仁厚之人,走投无路之时有赖刘表收留。他不愿意夺取恩人的基业,只好率领本部人马,准备南下江陵继续抗曹大业。
曹操大军占领徐州时,曾在徐州肆意屠杀平民,名声实太坏,荆州许多百姓不愿受曹操统治,自愿跟随刘备南下,人数达到数十万之多。一路上百姓扶老携幼相随,辎重繁多,拖累了刘备行军的速度。有人劝刘备抛弃百姓、轻骑先行,刘备却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结果曹操派骑兵追至当阳长坂坡,刘备大败,损失惨重,荆州无数百姓及刘备的两个夫人俱被曹军俘虏。大难当前,刘备将百姓置于个人安危之上,诸葛亮完全看在眼里。更加坚定了他毕生追随刘备的决心,也为日后“鞠躬尽瘁”打下了伏笔。
诸葛亮和刘备都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也都有一颗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仁心,为人处世都颇具理想主义色彩。因此刘备与诸葛亮虽是君臣,其实更像志同道合的知己和战友。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亲密与和谐,甚至超过了关于和张飞。
在刘备几乎走投无路时,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东吴向孙权求救,谋求合作。
诸葛亮洞悉人性,知道孙权素来骄傲,所以面见孙权后,故意采用激将法劝其投降曹操。孙权反问刘备为什么不降,诸葛亮则立马说,刘备有气节,当然坚决不降曹。惹得孙权勃然大怒,当下立誓永不投降。
见孙权已然上钩,诸葛亮才不慌不忙分析敌我力量的实力对比,指出曹军远来,将士疲惫,加之北方人不习水战,曹操平定的荆州尚未稳定等诸多不利因素,他料定曹操必败。促使孙刘正式结成联盟,最终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逼迫曹操撤回北方。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当然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得那般神乎其神。但诸葛亮的外交、军事才能突出,却是不争的事实。
赤壁之战,不仅终结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荆州七郡也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刘备原本只占据南郡的一小部分,在诸葛亮的建议之下,趁势南下攻取了荆南四郡,疆域范围大大增加,飘零半生的刘备终于有了稳固的后方,为后面出兵益州,鼎立天下奠定了基础。
刘备具有荆州的一部分以后,攻占刘璋占据的益州,又打败曹操夺得了汉中。诸葛亮隆中提出的计划,正在一步一步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仿佛已经触手可及,可惜又随着孙权背叛联盟,从背后袭杀关羽,夺取了荆州,而划上永久的休止符。
有后人指责诸葛亮的《隆中对》存在重大的战略缺陷,没有考虑到刘备势力膨胀后孙权方面的动向。但公允地讲,孙权竟会如此急不可耐地背叛联盟,实在是一种贪婪和短视。
曾经出于联合抗曹的形势,东吴将其管辖的南郡北部借给了刘备。然而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孙权竟然想要索取荆州南部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这本来不合理。但刘备为了避免和曹操、孙权两线作战,不得不妥协退让,和孙权约定以湘江为界,几乎平分了荆州南部。
当时天下十三州,曹操一方已占据九州,其所辖人口、军事实力,孙刘两家就算加起来也难以匹敌。两家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弱者抱团,才有生存的希望。刘备已经退让,孙权却不见好就收,居然偷袭,杀了关羽。与刘备彻底决裂,曹操又未必真愿意接纳东吴加入自己的阵营。只能说孙权完全就是利令智昏,眼光就只看到了荆州一亩三分地。
我们不能因为荆州的丢失而苛责诸葛亮,但荆州的丢失,确实让诸葛亮的隆中计划瘸了一条腿。原本汉中、荆州两路出兵北伐,遥相呼应的方案成为了泡影。
雪上加霜的是,孙权的背信弃义让刘备完全丧失了理智。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贸然出兵东吴,几乎把新生的蜀汉政权推向了绝境。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