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北平,秋风送爽,金桂飘香,中南海里,一场特殊的宴会正在举行。
周恩来总理宴请国民党起义将领,觥筹交错间,张治中将军的目光扫过众人,突然定格在一个年轻人身上——熊向晖。
这不是胡宗南的得力助手吗?他怎么会在这里?疑惑不解的张治中脱口而出:“老弟,你何时起义的?”
中南海的“意外”重逢
1949年蒋家王朝大势已去,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而在北平,则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南海里,红旗飘扬,处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各路英雄豪杰齐聚一堂。
这一年的11月6日,周恩来总理特意在勤政殿设下宴席,宴请那些在解放战争中弃暗投明、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国民党起义将领。
张治中当年在国民党那可是响当当的大人物,陆军二级上将,还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地位尊崇,人脉广泛。
当然他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将领,主张国共和谈,反对内战,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吃饭期间,周恩来总理神采奕奕,频频举杯,和昔日的对手们谈笑风生。
张治中也融入其中,和那些曾经的同僚们把酒言欢,回忆着过去的峥嵘岁月,感慨着时局的变幻莫测,谁能想到,这些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之前还誓死不投降,转眼间就和共产党坐在一起喝酒了呢?
这些曾经的敌人,现在却在讨论谁的酒量最好,邵力子、刘斐……这些名字,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如雷贯耳,他们都曾是国民党阵营中的重量级人物,如今也都坐在了同一张桌子上,成了新中国建设的同路人。不多时,只见周总理带着一位年轻人进了门,宴会厅里的气氛微妙地变了。众人纷纷起身寒暄,张治中也跟着站了起来,可下一秒,他就像被施了定身法,愣在了原地。
这不是熊向晖吗?胡宗南身边那个鞍前马后的年轻副官,他有些不敢相信,下意识地揉了揉眼睛,想确认一下是不是自己老眼昏花看错了。
没错,的确是熊向晖,还是那副斯斯文文、一肚子墨水的模样。可是他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他不应该是跟着胡宗南去了台湾吗?张治中的脑海里一片空白,无数个问号涌上心头。
他端着酒杯,愣愣地看着熊向晖,嘴巴张了张,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此时熊向晖也注意到了张治中,他微笑着走了过来,向张治中敬了一个礼。
这一举动,彻底把张治中给整懵了:“老弟,你……你何时起义的?”张治中终于憋不住了,问出了心中的疑惑,声音里充满了震惊和不解。周恩来总理在一旁,笑呵呵地拍了拍熊向晖的肩膀,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话:“他可不是起义,他是回家了。”
回家?难道……一个大胆的猜测在张治中的脑海里浮现,他怔怔地望着熊向晖,眼神复杂至极。他很好奇,熊向晖这个年轻人身上,到底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旁边的邵力子他们,一脸的吃惊,看来他们也不知道熊向晖是共产党。
时局如棋,落子无悔
把时间倒回到抗战时期,国共两党表面维持着合作关系,不过周恩来可是一位战略大师,多年的斗争经验让他敏锐地觉察到,这平静的湖面下,怕是暗流涌动,蒋介石那个人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难。
于是一个大胆而又精妙的计划在周恩来的脑海中酝酿而成:往国民党的心脏里,安插一颗“钉子”。
而且还得是一颗别人看不出来、猜不透的“高级钉子”。这步棋,不可谓不险,但若成功,其价值简直无法估量。这个“钉子”派谁去呢?周恩来反复思量,最终一个年轻人的身影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那个人就是熊向晖。
这小伙子不是个简单的角色,打小就出生在书香门第,后来更是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了响当当的学霸。不过他不是那种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而是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一心想着救国救民。
更关键的是,他还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熊向晖自己也没想到,一个如此艰巨的任务,竟然会落到自己头上。当周恩来找他谈话时,年轻的熊向晖,内心也是波澜起伏,甚至彻夜难眠。
这不是闹着玩的,一旦暴露,那可是万丈深渊,可是自己不冒险,谁冒险呢?但是思来想去,他还是接下了这个任务。
就这样,他成了我们安插在胡宗南身边的一枚关键棋子。为了获取胡宗南的信任,他如履薄冰,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露出任何破绽。
他表面上对胡宗南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扮演着一个国民党高级军官的角色。
私底下通过与上线王石坚的秘密接头,熊向晖又把各种重要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往延安,当时胡宗南可是把熊向晖当作自己的亲信培养的,安排他到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黄埔军校)深造,后来还提拔熊向晖为自己的机要秘书。
不过胡宗南那可是出了名的老狐狸,疑心病重得很,身边多少双眼睛盯着呢。
传递情报的时候,那更是斗智斗勇,据说有一次,熊向晖和王石坚在西安城里接头,差点就被国民党的特务给发现了,幸亏熊向晖机警,才没出事,事后熊向晖也是吓出一身冷汗。
那些年熊向晖可真是把“潜伏”这两个字演绎到了极致,在国民党高层里左右逢源。他不仅能得到胡宗南的赏识,还能和其他国民党高官打成一片。
为了掩饰身份,熊向晖可是没少陪这些国民党高官吃喝玩乐的。他能和他们谈笑风生,聊时局,聊军事,甚至还能给他们出谋划策,当然了,这些计策都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既能让国民党高官满意,又不会损害我党的利益。
抗战胜利后,原以为可以结束了提心吊胆的潜伏生活,但是熊向晖却接到了新的指令,就是派他去美国留学。
其实这是党组织在为未来做人才储备,毕竟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熊向晖这样既有才华、又有经验的同志,正是国家所需要的。
于是在胡宗南的安排下,熊向晖顺利地去了美国,继续他的“潜伏”生涯,其实这只是组织上的美其名曰,胡宗南那会儿还不知道熊向晖的真实身份。
在美国这几年,熊向晖表面上是在认真学习,但实际上,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直通过秘密渠道与国内保持着联系,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发展,他甚至还在国外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时间来到了1949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了。熊向晖也接到了国内的指示,秘密回到了北平。
终于他不用再隐藏自己的身份了,可以光明正大地做一个中国人,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了,那一刻,熊向晖的心情,别提多激动了,他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当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与他重逢时,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感慨万千。周总理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后三杰”之一,甚至毛主席都说他“一个人能顶几个师”。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熊向晖的心里,该有多么的自豪和骄傲,这多年的潜伏,值了。但是他的真实身份,还只是在党内高层范围内公开。因此,当中南海的那场宴会上,张治中看到熊向晖时,才会如此震惊,才会问出那句“你何时起义的”。
双面人生,一心向党
潜伏生涯结束后,熊向晖并没有就此归隐山林,而是换了个战场继续发光发热,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丰富的经验,他在外交战线上很快就混得风生水起。
他从一个幕后的情报人员,转型为一个台前的外交官,身份的转变之大,常人难以想象。
由于他多年的经验,他对国际形势有着独特的见解,总能提出一些真知灼见。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这些重要的外交场合,都有他的身影。
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为新中国争取了一个又一个外交胜利,可以这么说,在外交领域,熊向晖依旧在进行着另一种形式的“潜伏”。他凭借自己的能力,逐渐获得了认可,从中国驻英国代办,到驻墨西哥首任大使,再到中央调查部副部长,熊向晖不断地历练自己,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贡献了自己一生的力量。
2005年,这位“潜伏者”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他去世后,社会各界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
结语:
熊老虽然已经不在我们身边了,但他的故事依然在激励着我们,他代表了那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坎坷,都别忘了自己的初心,勇敢地往前冲!
信源:
清华大学 20050829 抗战历史丰碑上的清华人
金台咨询 20200410 熊向晖的传奇人生
环球网20200808 熊向晖:一个人顶几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