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低空领域正从一片有待开发的 “蓝海”,逐渐转变为创新与机遇的前沿阵地。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宛如一颗璀璨新星,在高等教育的天空中冉冉升起。它承载着推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重任,为无数怀揣科技梦想的学子,铺就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金色大道
低空技术与工程是面向低空经济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主要围绕低空飞行器,像无人机、轻型飞机等,展开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以及相关技术应用的研究。该专业归属于工学门类下的交叉工程类,学生需进行四年的修业学习,顺利毕业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其核心课程广泛覆盖飞行器设计、人工智能、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教学过程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标是培养出能够全方位满足低空经济全产业链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当前,国内已有六所 “双一流” 高校率先开设了该专业。每所高校凭借自身的学科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培养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注于低空飞行器研发与空域管理。研究方向涉及低空通信、智能控制、安全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每年招生规模为 60 人,由无人系统研究院与飞行学院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以军用无人机和新能源飞行器作为核心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强化低空交通空管技术方面的教学。该校每年招生 100 人,学生隶属于徐特立学院(宇航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将计算机科学与低空技术深度交叉融合。主要致力于低空通信、智能飞行算法的研究,致力于培养软件与硬件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每年招生规模为 60 人,学生归属计算机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侧重于低空政策研究与飞行器适航管理。该校毕业生大多进入政府低空管理部门或者军工企业工作。每年招生 30 人,属于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重点关注低空飞行器在物流、应急救援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每年招生 50 人,由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教学。
西北工业大学:依托深厚的军工背景,深入研究通航与无人机技术,研究内容涉及新能源飞机设计与分布式电推进系统等前沿领域。每年招生 60 人,学生隶属民航学院。

除了上述六所高校,其他院校也在积极布局该领域。比如,武汉大学计划新增 “低空经济” 硕士专业学位;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则通过开设微专业或组建产教联盟等方式,涉足低空技术与工程领域。
低空经济已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 2023 年,其市场规模已经超过 5000 亿元,并且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突破 2 万亿元。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十分多元,涵盖了以下多个领域:
政府与事业单位:毕业生可参与低空空域管理以及政策制定工作,例如在地方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任职。
军工与科研院所:能够进入航空工业、航天科工等国有企业,从事飞行器研发与测试相关工作。
民用无人机企业:像大疆、亿航等公司,都需要专业人才负责无人机设计、制造,或者进行应用场景开发,比如物流配送、农业巡检等。
低空服务与基础设施:工作内容涉及低空交通规划、机场运营维护、导航系统建设等。
新兴领域与创业:毕业生可以在航空应急救援、空中旅游、环保监测等领域开拓创新服务,或者参与低空经济产业链投资。
在薪资与需求方面,民用无人机企业研发岗位的起薪普遍在 15 - 25 万元 / 年,而政府事业单位岗位薪资相对稳定,但数额略低。目前,无人机操控员等技能岗位的需求缺口超过 100 万人,专科与本科毕业生都可通过考取相关资格认证,获得高薪就业机会。
政策驱动:全国已有 26 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许多地区还开通了低空航线,例如武汉已批复 24 条,这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低空经济产业的落地发展。
技术融合:人工智能、5G 通信与低空技术的融合,正催生着新的业态,如无人配送网络、城市空中交通等。

深造建议:对于想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学生,可选择攻读无人机工程、智能交通等硕士方向,或者考取民航局无人机驾驶员执照等资质。
总结来说,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是紧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学科,它既具备深厚的技术内涵,又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考生在报考时,可以依据自身兴趣选择合适院校的培养方向,同时要格外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抓住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所带来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