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娟主编:《徐世昌楹联集》

古代小说研究 2024-08-11 06:47:37

《徐世昌楹联集》,张岚、陈雪铮、张彩云点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版。

内容简介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其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武英殿协修。民国七年(1918)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民国十一年(1922)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

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且研习书法,工于山水松竹,被后人称为“翰林总统”。其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徐世昌也是中国楹联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勤于楹联创作,存世作品收入《竹窗楹语》《藤墅俪言》《杞菊延年馆联语》等。

该书据《竹窗楹语》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藤墅俪言》民国二十五年(1936)退耕堂铅印本,《杞菊延年馆联语》民国二十七年(1938)退耕堂铅印本整理而成,收录楹联一万余副。

徐世昌的楹联作品体现出儒家文化内涵,也传达出儒道释互补的传统士人精神,当然更多的是表现徐氏高远、开阔的意境与恬淡自由的志趣。本书亦是了解徐世昌楹联创作的重要读本。

徐世昌书对联

目  录

竹窗楹语

藤墅俪言

杞菊延年馆联语

徐世昌书对联

整理说明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直隶(今河北)天津人。

徐世昌

徐世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革新人,促进了中国早期经济、军事、教育以及外交的现代化改革。其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协修。袁世凯小站练兵时为其谋士,颇得器重。在袁世凯称帝时,徐氏以沉默远离,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民国七年(1918)徐世昌被段祺瑞的安福国会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同年,其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民国十一年(1922),直系军阀曹锟恢复旧国会后,徐因缺乏军事实力,被迫辞职,退隐天津租界。

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著书立言,研习书法,工于山水松竹,被后人称为“翰林总统”。其一生编书、刻书三十余种,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

徐世昌所在北洋政府时期,整个社会处于重武轻文的氛围中,而他确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文人”政治家。少年时的徐世昌在严母督课下,即养成“博闻强记”学风。任职翰林编修期间养成了每天读书读报的习惯,用以增广见识,并自诩“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翰林总统徐世昌》

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知识储备丰富的大总统,最喜欢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来抒发心意,解忧释怀,而楹联创作自然也包含在内。楹联,又称“对联”“联语”“联名”“楹帖”等,从古诗文、词、曲等发展而来,其对偶形式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习惯。楹联虽言简意赅,但寓意深刻,内容丰富,涵盖山水景物、风土人情、胸襟情怀、警世格言等,雅俗共赏。

徐世昌创作的楹联不仅数量丰富,而且造诣颇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较高的艺术水准。在中国楹联史上,徐氏可谓一个重要人物,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以及“翰林总统”特有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意趣,皆可从其楹语创作中展现出来。

考徐世昌《韬养斋日记》可知,其年轻时开始写楹联,然数量不多,且多是应和之作,到晚年才进入楹联创作的鼎盛时期。

《徐世昌日记》

尤其是自民国二十二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3—1938)间徐氏撰写了大量联语,不仅连续数月笔耕不辍,而且每日创作联语多至三四次。在这期间,收录其楹联作品的《竹窗楹语》《藤墅俪言》《杞菊延年馆联语》三部书也相继刷印问世。

这三部书共收录徐氏作品一万余副,其中《竹窗楹语》二十一卷、《藤墅俪言》三十卷,楹联以七言为主,兼有五言、六言、八言、十言、十三言不等;《杞菊延年馆联语》三十六卷,楹联以五言为主,兼有六言、八言、十言、十三言不等。

《晚晴簃诗汇》

由于系徐世昌晚年所作,其作品体现出儒家文化内涵,也传达出儒道释互补的传统士人精神,当然更多的是表现出徐氏高远、开阔的意境与恬淡自由的志趣。这些都通过诸多意象,撒播在其耕作的楹联园圃中,等待时光里的阅客去发现与鉴赏。

基于此,兹将《竹窗楹语》二十一卷,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藤墅俪言》三十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退耕堂铅印本,《杞菊延年馆联语》三十六卷,民国二十七年(1938)退耕堂铅印本三部著作汇成一册,题为《徐世昌楹联集》,整理出版,以飨诸君。

此次整理工作遵循古籍整理的一般原则。底本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俗体字一般用通用规范字代替,有特殊意义的予以保留。

《晚晴簃诗话》

本书部分文字涉及校勘,有形近而讹者,适当保留繁体字和异体字。倒错及避讳缺省字,径自改之,不出校记。底本中模糊不清或缺字者用“□”标识。

限于点校者的水平,舛错在所难免,尚祈斧正。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