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教育、民生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应如何合理合法地惩戒校园暴力?育儿补贴该怎样发放?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聂鑫关注预防校园暴力的话题。
聂鑫表示,校园暴力不只是肢体上的,很多时候是言语上,甚至精神上的,比如侮辱造谣,“只要给对方造成心理、生理上的伤害,都算是校园暴力。”
他介绍,初中阶段是校园暴力发生的高风险期,“12至14岁的孩子在心智和体力上都已接近成年人,其年龄又处于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上的过渡阶段。”预防校园暴力应从“小”做起,从“严”做起,学校应当建立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现、投诉与处理详细台账,并定期报教育主管机关备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发放育儿补贴”,目前国家卫健委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生育支持基金,探索由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多元化的育儿补贴制度,并向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倾斜。 他认为,当前各地育儿补贴很多是一次性补贴,且大多聚焦于二孩及三孩家庭,应扩大生育补贴支持力度,在一线城市和财政宽裕、生育率低的地区率先试点一孩生育补贴。同时,还应增加育龄女性的就业友好度和社会托育服务供给,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性教育多以“学科融合”“专题讲座”等形式零散实施,教育效果远未达到预期。
她建议将性教育作为独立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同时,加强性教育师资培训、完善性教育教学效果评估、开展性教育社会宣传,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性健康素养。
编辑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来源 | 央视新闻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