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高等教育文摘 2024-07-04 11:14:38

01

于《黄帝内经》的古老篇章中,有言: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此言如泉之水,清澈而深邃,润泽心灵,让人品味无穷。

恬惔,是一种心境。

如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迹,唯有自然的呼吸。

山间的风,轻轻拂过树梢,带来的是宁静与平和。

这种心境,如清代学者纪晓岚所描述的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生活在这个纷扰的世界,我们需要找到这样一片宁静之地,让心灵得以休憩。

虚无,是一种境界,如深林中的青苔,沐浴在返景之下,却无一丝尘埃。

这种境界,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领悟。

如杜甫所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在生活的巅峰,俯瞰万物,我们会发现,

那些曾经的困扰与纷扰,不过是过眼云烟,

不值得我们为之纠结。

而精神内守,则是这种心境与境界的必然结果。

它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平和。

如王之涣所描绘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无论生活如何变幻,我们都要有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与勇气。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短暂如梦,我们无需为名利所累,为情感所困。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豁达,才能真正领略生活的美好。

这种平和与豁达,正是“精神内守”所带来的。

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同那急雨和私语。

而我们则需要像那弹奏琵琶的乐师一样,用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去应对它们。

让我们的生活如同那落玉盘的大珠小珠般美好。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学会保持一颗恬淡之心,追求一种虚无之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生活的真谛,享受人生的美好。

02

“恬惔虚无”,如唐代诗人王维在《鹿柴》中所描绘的那样: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一种心如止水的境界。

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累,真气自然调和,身体健康无忧。

而“精神内守”则是这种境界的必然结果。

如同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神健旺,则五脏六腑及所有的组织、器官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身体才能健康,寿命才能绵长。

当心境达到“恬惔虚无”时,精神便能如清代文人郑燮在《竹石》中所描述的那般坚定: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为外物所动,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历史上不乏名人雅士践行这一理念的例子。

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在《养竹记》中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热爱,

他追求的是“性本爱丘山”的恬淡生活,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生活态度和诗作都体现了“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的理念。

又如宋代文人苏轼,

他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乐观和豁达的心态。

他的诗作《赤壁赋》中写道: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但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正是“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的体现。

03

“恬惔虚无,精神内守”不仅是一种养生的智慧,

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它告诉我们,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困难时,我

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享受生活的美好。

同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如何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2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