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修铁路挖出神秘文物,中国工人说不吉利,洋工程师却当成宝贝

西楼说史 2021-12-07 00:11:39

1904年是清光绪二十九年,这一年的3月,由清政府向比利时借款修建的汴洛铁路(今陇海铁路一段)正式开工,这条铁路是从当时的省城开封修到河南府(洛阳),故而称汴洛铁路。铁路由比利时公司承修,出技术,中方出人力,从郑县(今郑州)分别向东西开工。

当铁路修到洛阳东郊的邙山脚下时,在开挖路基的过程中无意间挖到了很多古墓,从墓中出土了众多的陪葬冥器,参加修路的当地民工都觉得很晦气,太不吉利了,一个个唯恐避之不及。而在场的洋人工程师却对这些神秘的东方文明结晶非常感兴趣,于是他们便从民工那里收购这些文物,寄回万里之外的欧洲。

这批东方艺术品出现在欧洲后很快便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几乎风靡当时的欧洲上流社会,人人都想收藏一套这样的东方艺术品,一时间供不应求,行情火爆。

听说这些东西居然在欧洲大受欢迎,洋人工程师们也很惊讶,于是他们加大力度收购出土的文物。而当地村民听说这些古墓里挖出来的陪葬品居然能卖钱,在那个穷怕了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穷的叮当响的村民为了活路,纷纷干起了这种赚祖宗钱的生意。有需求就有市场嘛,毕竟修铁路挖到的文物是有限的,为了赚钱只能主动去挖宝了。在利益的驱动下,一场旷日持久的文物浩劫缓缓拉开序幕。

那么,他们挖到的文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居然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

这些文物是失传了一千多年的艺术珍品,不但文物失传,就连制造这些文物的技术都失传了,而这次无意间挖掘出土埋藏在地下一千多年的文物珍品,使得失传了千年之久的艺术瑰宝重见天日。

它本来没有名字,当它横空出世后,当时的学者给它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唐三彩。

自清末以来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到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灿若繁星的华夏古迹都令远道而来的洋人瞠目结舌,震惊到无法用语言形容那种视觉冲击感。于是出于侵略者的贪婪本能,他们对中华大地的文物古迹展开了疯狂的掠夺,天文数字的文物被源源不断送往海外,一旦走出国门,这些文物基本就再也回不到祖国的土地上了。

唐三彩也是同样的命运,被盗掘出土贩运到海外的唐三彩,几乎都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能回到祖国的少之又少。

所谓唐三彩简单说就是唐代时流行的一种用作陪葬的低温釉陶器,先用陶泥制作胚胎,再进行烧制,最后上釉。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颜色,以黄绿白三色最常见,故而人称“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又叫“洛阳唐三彩”。

唐三彩在盛唐时期被广泛用于墓葬冥器,也就是常说的陪葬品,在观念保守的古代这种身份久而久之就给人留下了晦气、不吉利的印象。直到现代,人们才转变观念,正面看待唐三彩的艺术性。不过传统观念的改变绝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在今天的洛阳农村地区,仍然将唐三彩看做陪葬品,很难意识到这是一种珍贵的艺术品。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合不上了,邙山挖出唐三彩的消息不胫而走,听说这东西能卖钱,附近的村民闻风而动,纷纷抄起家伙上山挖宝,太穷了没办法,人总要先活下去。

一场针对唐三彩的浩劫开始了。

唐三彩的大量出土也激发了一些村民的好奇之心,有人就开始研究这些神秘文物,除了卖钱,难道我们就不能做点别的有意义的事情吗?当时制造唐三彩的技术早已失传上千年,面对这些出土的实物,一些村民通过研究实验,一步步摸索出一条复原制造唐三彩的路子,他们试图将失传了千年的唐三彩烧制技术找回来。

唐三彩的题材非常丰富,但最常见的还是马和人物,村民们就从这里入手,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直至今日唐三彩烧制技术不但重见天日,而且还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融入了许多新元素,推出了创新工艺的“牡丹瓷”系列三彩艺术品,深受欢迎。

当年那些研究唐三彩烧制技术的村民后代,如今依旧在孜孜以求研究发扬光大唐三彩艺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子也发展为唐三彩艺术最大的创造基地,拥有“中国唐三彩第一村”的美誉,全村1600人,有1000人从事唐三彩相关工作,试问还有谁能企及。

想必洛阳的朋友们已经猜到是哪里了吧,没错,那里就是南石山村。昔日的唐三彩第一村,今日的三彩小镇,来洛阳旅游不可错过的一个地方。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