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在大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至于日本民间前往唐朝的情况,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发生的时间只会更早。
其实当年日本派遣唐使,自身的财力负担很重。从任命使臣到出发,光准备就需要两三年,其中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侣在大唐的各项费用等等——另外,在海外航行甚至漂泊有时数日(这是走南线,而且海上天气特别好的情况下),有时一两个月(这是走北线,也需要海上天气不能太糟糕)。
【当时遣唐使可以选择的海上线路】
有史记载的官方遣唐使,最早是在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批)遣唐使,随后,从公元630-895年的漫长时间里,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19次(批)的遣唐使,但真正成行的,只有12次。
其中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几个名字,比如阿倍仲麻吕等人,他这一批是第8次(批)遣唐使。后来日本朝廷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规模越来越大,有时百人以上,有时甚至多至五百余人,当时唐朝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那么,日本不断向唐朝派出使团,唐朝有没有派出使团回访日本呢?其实也是有的,而且不止一批,其中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以宦官赵宝英为使者的那次回访。
【到达并在大唐生活几年后的日本遣唐使们】
公元777年,日本派遣了以小野石根为首的遣唐使团,在长安及其他地方学习数年后,遣唐使团一行准备启程回国时。此时的皇帝是唐代宗李豫【公元762年-779年位)】下令以宦官赵宝英为首,组成大唐使团,陪送日本遣唐使回访日本。此时的小野石根似乎预感到归途不顺,便建议:本国行路遥远,风漂无准。今中使云往,冒涉波涛,万一颠踬,恐乖王命。
但是,为了表达大唐的礼节和诚意,唐代宗回复的十分坚定:这是“道义所在,不以为劳”,坚持要让赵宝英等人陪同遣唐使前往日本。
第二年即 公元779年6月,赵宝英一行随遣唐使团一同来到扬州,准备在这里乘船由江至海。但由于唐代宗下令建造的船只未能如期竣工,赵宝英在取得唐代宗的允许后,随同小野石根同坐第一船。
第一船的乘员共有160多人,包括判官大伴继人等等,原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在唐朝结婚所生的女儿喜娘也在这艘船上——除了第一船之外,整个大唐使团和日本遣唐使团另外还有三艘船,一共四艘。
不过,赵宝英所乘第一船在航行到东海中间位置时遭遇了大风暴。
后来返回日本的大伴继人就这次海上遇难事故专门写了一份报告:
八日初更,风急波高,打破左右棚根,潮水满船,盖板举流,人物随漂,无遗勺撮米水。副使小野朝臣石根等卅八(38)人、唐使赵宝英等廿五(25)人,同时没入,不得相救。
幸运的是大伴继人和喜娘等人借助残破的船骸,经历千难万险后漂流到了日本。
【当时日本国力十分弱小,遣唐使们只能坐这种小船,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大唐】
赵宝英殉职后,大唐使团中的判官孙兴进代行其事,继续执行唐代宗的使命,受到了日本朝廷的热情款待——这是在古代中外交流史上,赵宝英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奉皇帝之命出使远国并殉职的宦官,同时也是唐代中日关系史上以身殉职的高级使臣。
在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正是这些冒着生命危险的渡日唐人和遣唐使,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两国的关系,加深了两国的相互了解。
菅原道真,生于公元845年、卒于公元903年,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公卿、学者,擅长写汉诗、被日本尊为学问之神,不过他在公元894年被任命为遣唐使时,却提出大唐此时国内形势或许严峻,而且渡海十分艰险,提出停派遣唐使的建议,所以他没有出发——更重大的影响是,从此遣唐使便废止且再没有继续。
至于菅原道真提到的当时大唐国内形势严峻也是客观的,那一年是唐昭宗李晔时期,他轻率无恒、任用小人,加快了唐朝的灭亡;那一年距离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大唐灭亡只有13年而已,并且此时朱温已经做大,拥有了强大的私人武装力量,开始觊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