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合作愈发紧密,港口作为海陆连接的关键节点,战略意义日益突出。中俄边境线漫长,蕴藏着丰富的港口资源。
我国与俄罗斯边境的哈桑区拥有两座天然良港,波西耶特湾及扎鲁比诺港。这两座港口本可助力双方实现合作共赢,然而,它们却长期未与中国合作开发,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地缘政治与安全因素
(一)历史遗留的领土敏感
19世纪中期,沙俄趁清政府遭遇内忧外患之际,依照1858年的《瑷珲条约》以及1860年的《北京条约》,侵占了外东北大概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段历史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一部分。
俄罗斯对这片土地也有着强烈的主权意识,尽管如今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在涉及这片土地的开发时,俄罗斯仍顾虑重重,担心中国影响力扩大,引发领土主权争议,阻碍了港口开发合作的决策。
(二)军事战略安全考量
从军事布局这方面来讲,那两座港口跟俄罗斯远东军事基地的距离挺近的,在军事防御体系里这可是相当重要。要是开始大规模开发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就会变多,这样一来就会提升军事机密泄露的风险,港口往来船只的信息还有人员的身份都有可能被拿来利用。
这个时候,基础建设的推进以及人员活动范围的扩大,也很有可能对军事行动的部署产生干扰。所以俄罗斯在港口开发合作这事上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谨慎度。
经济因素
(一)国内经济格局限制
长久以来,俄罗斯的经济重心一直聚集在它的欧洲那部分,这部分贡献了大概70%多的GDP,并且达成了产业的多样化。不过远东地区主要靠资源开采以及初级加工,在整个经济里所占的比例比较小。
这种格局,导致资源以及投资倾向于欧洲,而对于远东港口开发的投入则较为有限。
以海参崴港为例,其作为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现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以及贸易网络。每年的吞吐量相当可观,其贸易辐射范围涵盖了东北亚地区。
俄罗斯方面认为,现有的港口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所以开发新港口的紧迫性并不十分强烈。
(二)对中国经济竞争的顾虑
中国制造业靠着它完整的产业链,还有很高的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上有着显著的优势,并且商品的性能价格比挺高。服装、电子产品等轻工业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俄罗斯本土轻工业产品份额从 2000 年至 2020 年逐年下降。
俄罗斯担心,合作开发港口会使中国商品更为便捷地进入日本海以及国际市场,从而挤压本土产业的空间,导致贸易逆差的扩大,对远东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
(三)地方发展规划差异
俄罗斯将哈桑区的发展定位设定为,构建以资源深加工以及旅游业作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优先推动公路、铁路与内陆及港口相连接,凭借优惠政策来促使人口回流。
中国的合作目标是把国际物流枢纽搭建起来,这样能推动周边制造业、贸易业以及服务业一起发展。双方在规划的那个时间点以及重点方面有不同意见,中国盼着赶紧多投入些来提升港口的效率;不过俄罗斯更愿意一步一步地推进,目的是避免影响到现有的规划。
国际环境因素
(一)美日等国的影响
美国推行“印太战略”,企图遏制中俄。在港口开发合作上,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施压,在国际组织指责、抹黑中俄合作,还以经济制裁威胁。
日本基于地缘政治以及经济利益的考量,内心担忧中俄合作会增强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从而削弱自身的地位。于是日本与美国相互配合,借助外交渠道向俄罗斯传达出自己的不满。
而俄罗斯在面临这样的压力之下,在港口开发合作方面会格外谨慎行事,以避免陷入外交困境之中。
(二)国际舆论压力
西方媒体大力地宣扬“中国扩张论”“俄罗斯被中国经济渗透”这样的不实言论,其传播的根源在于部分西方国家有着想要破坏中俄关系的政治目的,这个时候,也由于国际舆论话语权长期被西方所把持。
俄罗斯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形象以及舆论话语权,防止自身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在港口开发合作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顾虑。
结论
俄罗斯没跟中国开发边境港口,这是地缘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好多因素一起起作用才造成的结果。这些因素互相缠绕着,就形成了复杂的阻碍。不过呢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往深里发展,还有全球经济格局一直在调整,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一直都在不断取得进展,给其他领域的合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相信以后,等双方把相关问题给解决好了,港口开发合作有希望迎来好的变化,接下来就能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