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站在2025年的金秋里,凝望五星红旗冉冉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站在2025年的金秋里,凝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脚下的土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头顶的蓝天召唤着未来的光芒。此刻,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同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奔赴时代的星辰大海?
回望历史,青春是燃烧的火种。
百年前,五四青年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以热血唤醒沉睡的民族;七十多年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捍卫和平,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四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们以勇气与智慧,为中国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他们的青春,是劈开黑暗的利剑,是照亮时代的火炬。历史告诉我们:青年一代的担当,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是空想,而是跋涉。
立足当下,青春是奋斗的底色。
同学们,今天的我们何其幸运!人工智能的浪潮重塑世界,量子计算的突破打开未知之门,碳中和的目标引领绿色未来……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但我们也深知:科技的飞跃不会自动转化为个人的成长,时代的红利需要用汗水兑换。课堂上的一次次追问、实验室里的一遍遍尝试、运动场上的一声声呐喊,都是青春对未来的回答。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说:“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能长出丰收。”我们的梦想,唯有扎根实践的土壤才能绽放。
展望未来,青春是担当的誓言。
站在2025年的坐标上,我们距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未来的十年,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成才、报效家国的黄金时期。或许有人会问:“平凡的我能做些什么?”我想说:北斗卫星团队的工程师平均年龄仅31岁,中国空间站的设计师多是“90后”——时代的重任,终将落在青年肩上。我们不必等待炬火,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光芒!
在此,我想与大家共勉三点:
第一,以理想为帆,锚定人生航向。
无论是投身科研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扎根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每个梦想都值得尊重。就像黄文秀学姐用生命丈量扶贫之路,我们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山海”。
第二,以坚持为桨,直面风浪考验。
谷爱凌在雪道上摔断锁骨仍坚持训练,苏炳添用十年突破“亚洲人极限”——没有一种成功不经历磨砺。当你在深夜为一道难题辗转反侧时,请记住:每一滴汗水都在雕刻更好的自己。
第三,以家国为舟,承载时代使命。
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用代码改变世界,00后奥运冠军全红婵用拼搏为国争光。我们的选择,应当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我们的奋斗,终将汇入时代进步的洪流。
同学们,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让我们以青春之名起誓:不做时代的旁观者,要做未来的创造者;不做温室的花朵,要做破土的青松;不做过客与看客,要做挺立潮头的“后浪”!
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愿我们都能骄傲地回答:这盛世,正如你所愿;这未来,由我们书写!
谢谢大家!
(全文共820字)
文章亮点说明
时空纵深感:以“历史—当下—未来”为脉络,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进程,呼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青年强则国家强”的号召。
时代元素融合:结合2025年科技前沿(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国家战略(碳中和、2035目标),彰显演讲稿的时效性与前瞻性。
励志案例:选用黄文秀、谷爱凌、华为“天才少年”等青年榜样,贴近学生心理,增强说服力。
感染力设计:运用排比(“不做…要做…”)、引用(袁隆平语录)、比喻(“后浪”“青松”)等修辞,提升语言气势与共鸣感。
行动指引:提出“理想为帆”“坚持为桨”“家国为舟”三个具体方向,既有诗意又具实操性,符合“励志演讲”的核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