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陶瓷餐具几乎是家家必备,但你是否知道,有些陶瓷餐具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呢?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两位网友分享了他们这样的经历——
网友 @小南瓜奔跑 讲述道:
自己买了一套精美的陶瓷碗碟,刚开始使用时一切正常。但在经过几次洗碗机清洗后,她发现碗上的图案竟然开始掉色了,原本鲜艳的图案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斑驳的痕迹。
网友 @溜溜球 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他购买的陶瓷碗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碗口的图案出现了明显的磨损和掉色。他说洗碗的时候没用钢丝刷,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图案会掉色得如此严重。
其实,他们的遭遇并非个例,很多人在使用陶瓷餐具时可能都没注意到图案掉色的问题。而一旦出现掉色,我们就必须警惕陶瓷餐具的质量和安全性。
为什么陶瓷餐具的图案会掉色呢?那么,为什么陶瓷餐具的图案会掉色呢?这就得讲讲陶瓷餐具的制作工艺了。
目前市场上的陶瓷餐具主要有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三种,其中,釉上彩陶瓷餐具最容易出现图案掉色的情况。
釉上彩是在已经烧成的陶瓷釉面上进行彩绘,然后再经过低温烧制而成。
这种制作工艺有其优点,比如色彩鲜艳、图案丰富,成本也相对较低,但缺点也很明显:
①重金属析出风险。
釉上彩餐具为了让颜料附着力好、色彩鲜亮,会加入铅、镉等重金属。
由于釉上彩烧制温度相对较低,颜料可能没完全固定在瓷器表面,容易磨损和掉色,从而导致重金属析出。
长期摄入这些重金属,对人体危害极大,特别是儿童,他们的神经系统还在发育阶段,对重金属更为敏感。
②食物接触风险。
釉上彩餐具的彩绘图案在釉层最外层,直接与食物接触。
如果盛放高温食物、加热或者与酸性食物接触,就可能加剧重金属析出。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做过测试,结果显示釉上彩餐具抗洗涤剂侵蚀能力比较弱,安全性相对较低。
怎样正确选择陶瓷类餐具?1、搞清楚分类
我们平时所说的陶瓷餐具,其实包括瓷器和陶器两种。
陶器一般用普通黏土做原料,烧制温度在 800 - 1000 度。
因为烧成温度低,陶器的胚体没完全烧结,胎质粗疏。敲起来声音发嗡,断面吸水率高,胎体硬度也差。
而瓷器则要用特定材料,如高岭土。烧制温度在 1300 - 1400 度。
这么高的温度烧出来,胎体基本烧结,坚固致密,断面不怎么吸水,敲起来声音清脆。
有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判断陶器和瓷器:陶器的坯体就算很薄,对着光线也不透明,但瓷器的胎体不管薄厚,都有半透明的特点。
2、认准GB 4806.4-2016标准
这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陶瓷制品》针对食品接触用陶瓷制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对陶瓷材料里的有害物质含量管理严格。
尤其是铅、镉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要求更明确,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食品被接触材料污染的风险。
所以,在购买陶瓷餐具的时候,一定要看看是否符合这个标准。
3、查看餐具外观
好的陶瓷餐具,表面要平整,色泽要均匀,不能有明显的色差或者变形。
我们可以把餐具放在光线好的地方,仔细查看有没有气泡、凸起或者碗底不平等情况。
尽量选择颜色素净的,比如纯白色就不错。不要选择颜色太鲜艳的,因为这种可能含有不少重金属添加剂。
如果想买有彩绘图案的餐具,就用手轻轻摸摸图案边缘,如果感觉凹凸不平,那很可能是釉上彩餐具,这种就不要选了。
而釉下彩餐具表面相对光滑,因为图案被釉层盖住了,同时在灯光下表面也会呈现出玻璃质感。
陶瓷餐具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件用品了,但是还是一定要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