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央行等部委联合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标志着中国跨境支付体系进入新一轮战略升级期。方案中明确提到“提升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功能和全球网络覆盖”,政策信号直接点燃资本市场热情。
核心逻辑:CIPS是中国主导的全球人民币清算“高速公路”。截至2024年,CIPS已覆盖185个国家,年处理量达175万亿元,增速超40%。这一系统不仅降低企业对SWIFT的依赖,更推动人民币成为大宗商品结算的“硬通货”。例如,2024年大宗商品跨境人民币结算达1.5万亿元,增速22.7%。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下全球支付体系重构,CIPS的战略价值将持续放大。
政策文件首次提出“研究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这释放了一个关键信号:技术驱动将成为跨境支付降本增效的核心。
案例剖析:深圳近期完成首笔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2亿元大豆贸易实现分钟级结算,而传统流程需数日。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性”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解决了跨境支付中信任成本高、流程冗长的痛点。蚂蚁金服与柬埔寨的Bakong合作、银联与越南的二维码互联,均依赖技术底层革新。未来,具备区块链技术储备的企业(如新晨科技、科蓝软件)或成最大受益者。
跨境支付行业正经历两大转型:
合规化:美国关税政策倒逼企业加速持牌经营,国内支付牌照收购潮兴起(如拉卡拉、翠微股份布局东南亚市场)。
区域化:中国以“一带一路”为核心,通过CIPS和数字货币桥(如mBridge项目)构建区域结算网络,替代美元体系下的碎片化市场。
投资机会:头部机构集中度提升,两类企业值得关注:
牌照+场景型:如中油资本旗下昆仑银行,背靠油气主业构建能源结算壁垒;
技术+服务型:如新晨科技(CIPS直接参与方)、信雅达(银行跨境IT服务商)。
尽管前景广阔,但行业仍面临不确定性:
地缘政治风险:美国若进一步限制中资银行美元清算权限,可能冲击部分企业;
技术落地难度: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的规模化应用需各国监管协同;
盈利周期较长:CIPS生态建设需长期投入,短期业绩爆发力有限(参考中油资本21倍市盈率的分化走势)。
五、未来展望:2025年或是行业分水岭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深水区”,三大趋势值得追踪:
CIPS扩容:覆盖国或突破200个,中小银行加入带来增量市场;
数字货币桥落地:多国央行联合测试加速(如中柬、中越合作);
企业端爆发:跨境电商、新能源出口商将成跨境支付主力客户。
结语:跨境支付不仅是金融基建的竞争,更是大国货币话语权的博弈。在政策红利与技术革命的双轮驱动下,具备“牌照+技术+场景”优势的企业,有望成为新一轮资本浪潮中的领跑者。
#一带一路十周年#数字人民币试点
互动话题:你认为跨境支付会诞生下一个“千亿市值巨头”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