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被严重误读?真实的嬴政,也许不是你想的那样

浮华得历史 2024-11-13 18:46:14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是非,人们发现,嬴政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统治者,更是一个极具艺术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领袖。

真实的嬴政到底是怎样的?他为何会被后世误读?

——【·一统六国·】——

公元前221年,对嬴政来说,是值得存照留念的日子。随着齐国国君建走出国都临淄城,向秦将王贲投纳版籍,齐国灭亡,历时9年的统一战争宣告结束。

以往的赵人、燕人,或是楚人,此时已统称为他们原本恨之入骨的秦人。他们需习练相同的文字,出门打车,坐的也是被重新校订了宽度的新坐骑。

固然所谓“书同文,车同轨”不是一日而成,但百姓们已经看到了嬴政的决心,他要在这个自己一手创造的新国家里,演绎一段全新的传奇。

嬴政对此是有绝对的信心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明白,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他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有耐心。

吕不韦门客三千,故吏遍地,权倾朝野;嫪毐太后私生两子,阴谋叛乱,最后皆为嬴政所灭,这其中固有诸多因素,但若无耐心,怕大事也难一蹴而成。

自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王位,至“奋六世之余威”,“振长策而御宇内”,不会不明白,战争动乱,六国“苦秦久矣”,秦人自己实际上也受累于此。

所以天下既安,重要的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制度建设。这是王朝巩固的基础。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风俗,统一钱币形制,无疑是这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开端。嬴政明白循序渐进的道理。治大国如烹小鲜,当然需要慢工。

——【·铁腕“魔君”·】——

史载,嬴政每天需要批阅的各地奏报,以竹简的重量来算,足有120斤。即便放到现在,这也不是一个小数,何况这一数字对于嬴政是最为基础的规定。每天如果没有批完既定的工作量,嬴政便不能享受理应情趣十足的私人生活。

事实上,在史籍中,人们几乎看不到后世君王常有的那些宫闱之事,就连他的皇后的名字,人们也无从知晓。史无前例的大帝国,需要他耐心细致的指点,也脱离不了他个人性格的点缀。

耐心细致,所以帝国广大,却皆遵循着同一种原则;个人性格,所以在细节之处,也显露出其艺术性的想象力和胆魄。人们从赫赫兵马俑的身上,寻找到了窥探真实嬴政的另一个线索。

黄仁宇先生由此说道:“秦始皇既为一个‘焚书坑儒’的专制魔王,为何有这样的耐性?他为什么不以军事形式的雷同划一为原则,将几千个人像以模型翻砂式地套制,而偏偏像希腊雅典一样,保存了集体作品之个别的美感?”

究嬴政在兵马俑上的所作所为,其实不难解释他在成为天下的主人后,在国家层面上做出的一系列举措。

这些举措,如前文所提的“同文同轨”,或是将钱币形制定为圆形方孔,以致后世虽有名称上的不同,但皆遵秦制,以及“废分封,立郡县”,修建长城,北击匈奴,将全国的豪族世家120000户迁到首都附近,以便压制监督,同时承认自耕农对所开垦荒地荒山的所有权。

这些被后世称为“万代所宗”的小手笔、大手笔,以黄仁宇先生的观点来看,无非是为了“使境内人民保持一种集体性格”,使得全境之民,能在一个整齐划一体系下,感受到如黄先生所称的“平等的观感”。

——【·艺术与胆魄·】——

由着这样的创造,我们便常能于史书之中翻阅到“黔首大安”这样的篇章字眼,从今日的眼光来看,嬴政式的模范或称原则,对中国日后两千年的社会发展,不可谓不大,而就其当日所铸就的成果,也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批判其为“残酷无道”、“丧失人性”。

这就好像青蛙吃苍蝇,就论其为嗜杀成性。这也正是为什么汉初勤于总结秦朝倏忽而亡的教训,制度上却依旧“汉承秦制”。嬴政最大的功绩并不在此,而是如黄先生所说,“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

就像前面说的,这与嬴政个人性格中所具有的艺术想象力和胆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公元前212年,嬴政主持修建秦直道,也就是当时的高速公路。

这条“天下第一道”穿越14个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最窄处也有20米。

同年,嬴政认为咸阳人太多而城过小,下令修建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嬴政在位时只修了一座前殿,而仅仅就是这么一座前殿,其规模就令人叹为观止——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足可容纳万人。

因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新建的国家体育场,拥有永久性坐席80000个,在使用现代化机械、有7000名工人同时间作业的情况下,用时5年方告竣工,工程总造价22.67亿,可想而知,建造阿房宫,在秦代,又需要耗费多少财力、物力和人力?

倘若说修直道是为了国防建设,那么阿房宫则显然是为了一己之私“酷使民力”、“残酷无道”,况有“焚书坑儒”这等灭绝文化的“魔君手段”,一切的善良修为和创造是决然不能掩盖其血腥的本质。嬴政千年的骂名由此注定。

然而国家草创,一切从零开始。谁曾为他提供最为确切的参考?谁又能发誓说如果自己站到那时的场景,不会有嬴政的手段?

作为一个全新世界的统治者,倘若抛却应有的想象力和胆魄,不是5次巡游四方,是否又会让后来人发出“过于保守,而不思创新,毫无帝王之相”的责难?

事实上的情况,黄仁宇先生早已为我们指出:“他除了重视域内长久的和平之外,也极端注重性道德,认为与全民的休戚有关。”

从而又指出实际上被我们忽略的一个重点:“秦始皇铁腕统治全国十二年的时间里,从未发生重大的事变。”

嬴政无人能代替,“朕就是国”,他一闭眼,这个国家不久重又陷入兵革之中,而此时已是秦二世,就此论嬴政,未免过于成王败寇。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嬴政更多地扮演了种树人的角色。

0 阅读:31

浮华得历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