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尔教授在《投资者的未来》一书中,曾列举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假设从1950年开始分别以100万美元的本金买入IBM公司股票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这两只股票,均采取股息再投入策略,长期持有。那么到成书的2003年,到底谁的效果更好呢?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放在上世纪50年代,从事计算机电子产业的IBM绝对是高科技成长先锋,而新泽西标准石油则是传统石化能源领域的蓝筹代表。
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成长股和价值股的长期投资比较。
结果是到2003年,在经历过53年长期赛跑后,IBM的每股利润实现了10.94%的复合增长,明显要高于新泽西标准石油的7.47%,在3.47个百分点差距的推动下,双方的累积利润增长幅度相差了5.5倍。成长股IBM似乎众望所归,做到了完胜蓝筹股新泽西标准石油。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若是比较股票的实际收益率,IBM反而落后于标准石油,53年来100万初始投资IBM增值为9.6亿美元,而100万标准石油则变成了12.6亿。折合年化的话,IBM年化复合13.83%,标准石油为14.4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标准石油的高股息分红和长期更低的平均市盈率,每年的股息再投入,可以积累更多的股份,带来更丰厚的分红+适量增长,形成正向循环,最终靠时间的力量战胜了IBM。
显然,如果讲成长性,IBM明显要优于标准石油,各项增长指标均大幅领先,但一直相对较低的分红以及更高的估值水平,像深重的马鞍一样拖累了投资收益。
这个案例,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老巴更看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为类似喜诗糖果、可口可乐之类虽然成长性不行,但是在实现稳定输出、低资本支出的背景下,老巴能够进一步依靠高股息来钱生钱,并不比所谓高成长来的差。
相反,再好的赛道,如果一旦你买贵了,一样不会有好的结果,近年来的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白酒基本都验证了这一规律。所谓贵有贵的道理,只是大家在热衷于玩击鼓传花游戏时,臆想出的一种自我安慰罢了。没有理所当然的永垂不朽,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回到当下的国内市场,我们其实已经进入一个低利率、高股息时代,相对于低下的无风险利率,股息率在4%以上的股票大量涌现,这是过去三十年难以想象的一种情况。
这实际上也说明了一个现象,高增长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改革开放前四十年的高增长、高投入、高融资恐怕已不太合时宜,高回报品种才更适合当下。毕竟投资就是在做比较,2%的无风险利率和4%的股息率同时放在一起,我们自然应该选择4%。当然前提是这个4%必须是可持续的,这就需要好好考验大家的眼光了。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当利率降到0.5%的时候,相当200年回本,那么股息率1.5%都会很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