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为什么千篇一律
2024-12-06
我以前很喜欢古镇,很有意思,有人解说更有意思。
现在带儿子去看看,他完全没有兴趣,一边逛,儿子一边抱怨,这肯定是假的,到处都这么新……一时,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反驳他毕竟我也如此感觉了。全国古镇,都一个样。小桥流水,然后就是美食一条街。所谓的美食,基本就是碳水系列,甚至都是一样的串,一样的吃食,没有意思。历史上,蛋白质是稀缺的,是奢侈的,从而甜点就成了各地美食的主力军,这一点你认真观察一下就行了,从南走到北,只要是民间美食,就很少有肉类。多是什么糕,江浙那边的还好点,有什么小笼包之类的。所以后面我喜欢去那种周边人喜欢逛的古镇,外地打卡少一点的,当然,这个很少。
什么百年老店,什么建筑风格,什么园林景观等等,说实话,看多了就感觉不到什么了,如果没有人介绍,完全get不到,有人介绍,或许还有点意思。古镇,为什么全国越来越雷同?为什么不做出特色来?
古镇在开发时,每一家都想做出特色。可是,做着做着,就向市场妥协了。光投入,不赚钱。最终,就允许市场自由发展,那么各商铺自由出租,能看中这个流量的,要么搞住宿的,要么搞餐饮的,要么搞拍摄的……市场,相互选择的结果。没有对与错。十几年前,我在上海生活时,去过西塘古镇,当时的西塘古镇还是比较原生态的,当地居民依然在那生活,商业化氛围并不浓,当时我们住的那一家,是《碟中谍》3的取景地,一切都很原始,包括床一翻身就吱嘎吱嘎响。后来,这一类古镇,越来越少了。因为,去打卡的人多了,就有了商业价值,有了商业价值,就有了商户入住,就把土著逐渐撵走了。就像是当年在外滩的时候,南京路上,发现外滩的繁华真的只是一层。与外滩一街之隔的老巷子,就乱七八糟。尤其是上海人晒衣服的方式很奇葩,感觉咋这么不协调?这些,应该就是极少数老土著。一方面,寸土寸金。一方面,居住体验,极差。甚至,可能家里没有冲水马桶……对嘉定印象如何?跟松江差不多。开车体验很好,路宽,车少。从而,我发现这里跑车文化、机车文化很好。嘉定、松江,这都属于大城市的边缘生态,城市内是一种,城市边缘是另外一种。
一听,我们朋友在上海,难不成过着许文强一样的生活?实际上,在上海边缘角落里的群租房里,每天上班通勤一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