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大太阳好晴天,是什么信号?看看农谚怎么说就知道了

古城青衣 2023-12-22 11:33:44

冬至这一天,不仅在历法上有重要意义。

在老一辈人心目中,它也是一个大节。

这天气温转凉,初冬的脚步近了,而丰收的喜悦还留在脸上。

所以冬至后,农村便进入了小年的盛大准备中。

这天若遇上晴好天气,老祖宗们就开始忙着腌制肉类,像鸡鸭鱼肉等,腌制成可口的腊味。

院落里弥漫着诱人的肉香,邻里乡亲也聚在一块互相帮忙。

大家边做着腊味,边喜气洋洋地数起了春节的日子。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日的正式来临。

它属于一种节气交接的日子,根据天文学原理确定时间。

即当太阳直射点位于黄道上270度这个位置时,北半球便进入了冬至。

按照这一计算标准,冬至节气每年大多会出现在12月21日、22日或23日。

今年的2023年也不例外,冬至会在12月22这一天到来。

这一天,将会是北半球一个重要的节气和节日。

从天文学角度看,这天地球各地接收到的阳光最少,白昼时长达到最短。

这寓意着,北半球进入了高强度的寒冷季节,一些地区甚至在这一天无法看到阳光。

同时从历法和文化内涵上,冬至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

冬至这一天原本意味着北方进入隆冬的开端,气温也随之下滑。

但是今年的冬至,出现了少见的大晴天现象。

其实这种气候异常也并不稀奇,在当下气候变化频繁的背景下,过去总结的某些天气规律也在发生改变。

加之天气本身的复杂多变,难免会出现一些反常的天候。

所以我们不应对冬至晴天感到惊讶,而是要正确认识这可能在无声中传递的信息。

比如气象学研究表明,冬至日的暖温可能预示着后期偏暖的趋势。

当然,这其中也可能隐藏了其他极端天气的预警信号。

今年冬至这天出现的隆冬大晴。

对老一辈而言,其实蕴含着某种天气趋势的信号。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暖意,我们不妨一探老祖宗的智慧。

看看古语中,是否隐藏了什么关于接下来一个时期气候的预兆。

“冬至暖烘烘,来年三月雪”

这则关于冬至天气的谚语,同样蕴含着,老祖宗对气候变化的精细把握和预判。

其中,冬至日出现“暖烘烘”的阳好天气,被认为隐藏着第二年初春季节的寒潮来袭。

也就是说,如果在冬至这天感受到太阳异常灿烂和温暖。

第二年三月就很可能出现倒春寒的天气情况,伴有低温甚至降雪。

这里的“三月”是按农历计算,对应到阳历的四月左右。

这个时节本该万物复苏,出现大雪无疑是极端反常的天气。

这从侧面也印证了,气候学里“晴转多雨”的某些规律。

冬季的暖空气停滞,往往意味着气压和温度的异常波动。

所以,我们既要及时享受冬日之暖,也要像老祖宗那样全方位审视天时的变化。

警惕任何极端天气的可能出现,这是对大自然变化的敬畏之心。

“冬至无雨,一冬晴”

冬至这一天,本属北国进入严寒的节气。

如果此时罕见地出现晴朗干燥的天空,这往往在无声中预示了未来整个冬季的天气格局。

简单来说,冬至日的好天气,很可能转化为后续整个冬季偏晴而稳定的气候。

在如此干燥晴朗的条件下,北方几个月的时间里,都不大会出现降雪或降雨。

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的红日当空,阳光灿烂而温暖。

这无疑属于偏暖少雪的“暖冬”天型。

但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也有其隐忧。

越冬作物比如小麦、油菜,都需要积雪来维持水分。

在整个冬季缺少水分补给的情况下,这些农作物会在来年初春出现枯萎、减产的状态。

所以冬至日的天气,其实影响了很长一段时间气候的脉络。

在明晃晃的好天气背后,还隐藏着对次年农业的某些威胁。

这绝非我们肉眼所及,却是老祖宗智慧的见地。

冬至这天,往年都意味着北方进入严寒的节气。

然而今年却违背了常理,出现了隆冬大晴的气候剧本。

面对这番反常,我们不妨探寻老祖宗智慧中的一二,一探这明媚阳光所预示的未来走向。

的确,民间谚语中,常将冬至日的晴朗与后续冬季的气温联系起来。

像“冬至晴天,一冬暖”这样的说法不胫而走。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这种单一依据的预报手段终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如今气候变化复杂、极端天气频发的年代,我们很难简单依靠某种对应规律判断未来的气候脉络。

谚语中反映的某些规律或已发生某种偏移。

所以这种预报至多只是个参考,我们还是需要警惕其他突发的极端天气,随时准备接受大自然的考验与挑战。

这种智慧,来源于老祖宗那种对天地运行的敬畏与虚心,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求索奋进的民族精神体现。

我们既要学习前人智慧。

也要看清其局限,这是面对大自然最好的态度。

3 阅读:3818
评论列表
  • 2023-12-22 21:11

    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冬至曰天生病,阴阴湿湿到清明,所以今年冬天不会下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