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酒器里的秘密:鸮卣,战神与衰落的寓言
2024年年底,修复完成的商代晚期铜鸮卣,从沉寂的泥土中重见天日,其中残留的液体经检测,竟是蒸馏酒!这颠覆性的发现,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商周时代酒文化神秘之门的钥匙,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及其背后的文化符号——猫头鹰。它曾经是商人的战神象征,却在周代走向衰落,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变迁?
商代的“猫头鹰热”与酒文化的兴盛
商代,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王朝,其社会结构以等级森严著称,而酒,无疑是维系上层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考古发现中频繁出现的青铜酒器,如觥、爵、卣等,正是这一盛况的有力佐证。其中,鸮卣尤为引人注目。鸮,即猫头鹰,在商人的眼中,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不祥之鸟”,相反,它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被视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图腾,甚至被尊为战神。妇好墓出土的众多鸮形器物,以及济南大辛庄的铜鸮卣,都生动地展现了商代人对猫头鹰的狂热崇拜。想象一下,商王在祭祀或宴饮时,举起盛满鬯酒的鸮卣,那庄重肃穆的仪式感,以及酒器上栩栩如生的猫头鹰形象,都无不透露出权力的象征与对神灵的敬畏。这并非简单的“狞厉之美”,而是权力与信仰交织下的独特审美。学者张弛教授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这种对鸮的崇拜,可能与商代的萨满教信仰有关,猫头鹰的夜间活动和敏锐的视觉,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意义。这种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墓葬到日常生活,猫头鹰的形象随处可见。
然而,商代的酒文化并非仅仅是宗教仪式的附属品。它与政治权力、社会等级紧密相连,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诗经》和《左传》中多次提及“鬯酒”在祭祀和赏赐中的作用,天子赏赐诸侯鬯酒,无疑是一种强化等级秩序的政治行为。同时,酒也成为商代人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贵族间的宴饮,不仅是享乐,更是政治联盟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周代的“禁酒令”与猫头鹰形象的逆转
与商代的“酒文化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代的酒文化则显得克制许多。周人推崇“礼乐制度”,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等级的规范,因此对饮酒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尚书·酒诰》以及大盂鼎铭文都记载了周王室对酗酒的谴责,以及对酒的生产和消费进行约束的措施。这反映出周代统治者对社会稳定和道德规范的重视,以及对潜在社会动荡的担忧。 “酒池肉林”的故事,虽然带有浓厚的夸张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周人对过度享乐的警惕。
这种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也体现在对猫头鹰形象的重新认知上。周代人不再像商代人那样崇拜猫头鹰,反而将其视为不祥之鸟,甚至与不孝联系起来。刘敦愿教授的研究揭示了这种转变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审美偏好变化,更与周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变革密切相关。新的统治秩序需要新的文化符号,猫头鹰,这个曾经的战神,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周代青铜器中,鸮形器物数量显著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龙、凤等更加符合周代礼乐制度的象征性动物。
审美观的变迁与文化传承
对于鸮卣的审美,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审美标准去衡量。商代人对鸮卣的欣赏,更多的是一种对权力的认同和对神灵的敬畏。 鸮卣并非“凶狠”,它的某些造型反倒带有一种奇特的呆萌感。试想一下,在商代的宫廷宴会上,一位贵族端起刻有精美鸮纹的酒器,向宾客敬酒,那种自豪感与身份认同感,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而周代的审美则更加注重秩序和规范,青铜器的风格也更加趋于简洁和庄重。
这并非说商代的审美就落后于周代,或者周代的审美就优于商代。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任何时代的美都应该是多元的。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差异,而非简单地以单一的标准去评判。
结语:历史的回声
商周时期,酒文化和青铜器的演变,以及对猫头鹰形象认知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和审美标准的变迁,更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复杂性。 它们如同历史的长河中的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思考。通过对鸮卣的研究,我们可以窥探到商周时期社会文化的缩影,更能反思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和偏见,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件小小的鸮卣,承载着远古的文明密码,也给予我们无限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