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强调绿色能源,各国建水电站相当积极,我国更是能利用的水能资源一滴不放过。
但是你知道吗?我国却还有一条大河——怒江,至今仍然没有大型水电站。难道放着大量的水能资源让他每天白白流走吗?
身为基建狂魔的我国,是因为建不起水电站吗?还是什么原因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怒江在哪里?怒江,古称黑水,主要指位于云南滇西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的河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云南省怒江州后流入缅甸。
流入缅甸后又叫萨尔温江。怒江横跨多个地质构造带,穿越力卡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山脉四座大山,地貌极为复杂多样,一直以来深受探险者、科学家的喜爱和向往。
怒江素来因山峻水急而闻名,更是有“四山夹三江”的壮观景色。四山我们知道是刚刚提到的四座大山,而三江指的怒江、独龙江、澜沧江。
怒江流经之处,多为高山峡谷,最高处落差超5000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怒江大峡谷。整条怒江所蕴藏水能,甚至能位列全国第六。
如此独特的地貌,如此高的落差,如此大的水量,构成了怒江巨大的天然水能资源。
怒江的水能资源究竟有多丰富?我们知道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故而上游河段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而中下游又接受来自云南夏季充沛的降水补给,可以说全流域水量巨大。
根据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水资源公报显示,怒江的水能资源非常丰富,常年降水量非常饱满,水能蕴藏量高达46000兆瓦,位居全国第六。而且因为地势原因,我国的怒江段占整个萨尔温江水能储量的80%以上,可谓是天时地利。
特别是刚刚提到的怒江大峡谷。峡谷内地形陡峭和狭窄,使得水流更为集中且流速非常快。这就非常有利于水能的积聚和转化。
理论上,怒江大峡谷的水能资源蕴藏达2000多万千瓦,约占云南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0%。一旦建成大型水电站,其电力容量相当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
更何况,怒江还与澜沧江、独龙江形成三江汇流,整个怒江水资源占到了云南水资源总量的40%。怒江是名副其实的“水能宝库”。
为何怒江没有大型水电站?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就是复杂独特的地质条件。怒江的水能资源成也地貌条件,败也地貌条件。
为何这样说呢?怒江流域地质构造活跃,多奇峰峻岭,河谷陡峭,虽然造就了巨大的水能资源,但也因此带来频发的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给水电站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环境下,不仅考验水电站的建设难度和资金投入,也考验水电站的持续运营和维护修缮。或许,从安全和性价比的角度考虑,不建设水电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因为如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大型水电站,却因不可抗力等因素遭到损害,最终会是得不偿失,劳民伤财。
此外,怒江流域珍贵的生态环境也是不建大型水电站的重要原因之一。怒江流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怒江大峡谷,有“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一说。
在怒江流域有着非常多的珍稀动植物,代表性的有如孟加拉虎、怒江金丝猴、戴帽叶猴、云豹、绿孔雀、白尾梢虹雉、须弥红豆杉等。
怒江流域不仅是动物们的栖息地,更有珍稀药材成片成林,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冬虫夏草、野生当归、白芨、怒江等。 一旦建设大型水电站,必然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给这些珍稀动植物的生存带来严峻的挑战。
事实上,为了保护怒江珍贵的生态环境,云南省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措施,其中就包括限制大型水电站的建设。
此外,怒江流域还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如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这些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怒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
这些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怒江流域独特的自然地貌息息相关,如傈僳族的传统对歌,没有怒江流域的雪山林海、急流飞瀑、岩峰峡谷便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对歌;
又如怒族的鲜花节,独龙族的剽牛祭天活动等都充满着浓重的怒江色彩,孕育于怒江独特的自然风貌并与之相得益彰。
在怒江建设水电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的改变,也会改变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面临发展和保护的两难选择,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既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怒江流域开发的基本原则。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怒江并非像黄河、长江等直接在我国海岸线汇入海洋,而是一条国际河流的组成部分。作为西南边境的重要河流,怒江下游便流经缅甸等国家。牵一发而动全身,怒江的开发利用不仅关乎国内利益,甚至还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国际关系因素。
这也就解释了在建设大型水电站等重大项目时,为何我们国家迟迟没有开发怒江流域。这种考量是多方面的,慎之又慎,充分考虑国际影响和周边国家的态度、安全隐患、自然和人文环境等,从而避免因开发不当而引发的后续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