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川剧高质量发展

艺科新传 2024-10-16 12:02:58

作者:刘海琨

在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这一理论的应用推动了传统艺术如川剧的现代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技术、多元化传播方式及跨界融合等手段,提升了川剧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为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

一、数字传播新势力:川剧如何借新质生产力打造媒体矩阵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思维的融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背景下,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开始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升自身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部分,也正利用这种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全媒体矩阵,强化其在新时代的传播能力。

四川省川剧院推出的“云尚川剧”便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云尚川剧”是一个线上演出平台,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实时直播功能,将川剧艺术带给更广泛的观众。借此平台,川剧经典剧目如《金沙江畔》《渭水河》《包公赔情》《变脸》等,以及新创排的大型经典川剧《龙凤呈祥》等都得在线上与观众见面。该平台采用高清画质和多机位切换技术,全面展现演员的表演细节和舞台的微妙变化,克服了传统剧场中因座位位置而带来的观感不均问题。单场演出的线上观众人数突破百万,大大促进了潜在观众向实际观众的转化,助力川剧的传播和发展。未来,四川省川剧院计划将“云尚川剧”打造成固定栏目,系统性地直播名家名戏,并通过服饰、道具、化妆、帮腔、乐器等多角度展示,吸引更多网友关注和了解川剧。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文化和娱乐的选择日益丰富,要使川剧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脱颖而出,积极进行多渠道宣传显得尤为重要。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持续推广川剧精品剧目、举办川剧表演大赛及展览等活动,为川剧打造现代化的品牌形象。这一过程中,川剧通过重新包装自身形象,以更加潮流、有趣的方式呈现,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例如,四川新传媒集团和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联合推出的川剧国韵MV《川潮三百年》将川剧与当下流行的国潮风格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该MV通过古风国画背景、川剧各行当的展示、清脆的童音与RAP相结合,以节奏明快、古韵悠扬的年轻化风格展现川剧的文化内涵,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这些案例表明,借助新质生产力,川剧的传播渠道已从单一的线下表演扩展到多元化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新媒体矩阵。不同媒体平台的互相补充与整合,使川剧得以在新的传播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曝光度和影响力。新媒体矩阵的形成,增强了川剧的品牌效应,还通过持续的内容更新和互动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忠诚度,实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二、文旅融合新玩法:川剧如何乘新质生产力玩转沉浸体验

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传统产业的革新与发展。当下火热的文旅融合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文旅融合以文化创意赋能旅游体验,增强文旅产品的互动性和沉浸感,从而提升整体消费吸引力。2024年颁布的《四川省川剧传承保护条例》专门提出:鼓励和支持合理利用优秀人文资源和优质自然资源,推出具有川剧艺术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沉浸式体验场景和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建设川剧艺术戏窝子、主题街区。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和文化机构纷纷采取措施,推动川剧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拓展其传播渠道和商业化路径。以成都市川剧院推出文旅融合演出《川剧秀——传奇变脸》为例,该剧以变脸技艺为纽带,剧情聚焦主人公“小三庆”的成长历程,描绘了他与师父的川剧之缘、与“小浣花”的相悦之情、与“马大少”的毁容之恨。这种演出不仅保留了川剧的传统精髓,还融入了杂技、舞蹈、魔术等多元化艺术形式,打造出了一张具有川剧特色的文化名片。该剧自2011年9月2日首演以来,已累计上演近4000场,吸引力大量游客参观。

同时,重庆作为川剧的另一个重要传播地,也在文旅融合的热潮中积极作为,创新形式和内容,推动川剧艺术融入现代旅游体验。《醉人的川剧》作为重庆市川剧院推出的沉浸式城市旅游驻场演出,充分利用了重庆在文旅融合方面的优势,将川剧艺术与旅游体验紧密结合。演出内容涵盖了川剧的经典片段,如《青石山》《皮金滚灯》《变脸吐火》等,以麻辣川风、巴韵川情、技艺川彩为主题,展示了川剧的独特魅力。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川剧演员化妆的过程,还能感受到川剧精湛技艺的震撼效果,整个体验互动性强,充满了巴渝特色的幽默元素,使观众沉浸在川剧的艺术氛围中。

三、非遗保护新突破:川剧如何用新质生产力解锁活态传承

在非遗类传统艺术的发展中,一条路径是不断拓展新边界,融入现代元素与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另一条则是保持原汁原味,特别是戏曲程式的保护,以确保传统艺术的完整性和文化传承的精髓。这种保存有助于后人理解传统艺术的真实面貌,保留其最原始的文化意义。随着《四川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的实施,数字化技术成为川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在数字化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对珍稀川剧文献资料的数字化修复和转换,将传统艺术从老旧载体中拯救出来并永久保存。特别是将保存于录像带、磁带、黑胶唱片中的川剧音像资料进行了高质量的数字化转换。通过专业技术手段修复了老唱片中的杂音、划痕、变形等问题,最终将这些“老声音”以数字格式存入数据库中,为川剧艺术的学术研究、传承教育及文化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素材。

除此之外,川剧的数字化保护还通过建立线上博物馆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非遗保护的范围和深度,并通过虚拟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有效推动非遗的普及与传承。川剧艺术传播数字博物馆是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合作打造的全国首家川剧线上数字博物馆。博物馆引入了VR全景技术,将大量川剧实物展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开发了沉浸式的数字展示平台,使得观众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和电脑终端访问,享受数字化的川剧体验。目前,数字博物馆展出了超过1000件(套)数字化展品,设置了51个VR全景场景和近400个交互热点,线上访问量已突破两万次,吸引了大量校内外观众参观体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关注。这种创新性的保护与传播方式不仅提升了川剧的可见度和影响力,还为推动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使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系202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剧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项目“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川剧保护政策新研究”(编号:24CJYB122024)研究成果。(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讲师刘海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