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中国高血压指南(2023年修订版)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41卷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
《中医药健康养生研究》2021年第3期

人上了年纪,身子骨就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硬朗了,尤其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要是缠上了,就像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赶不走,骂不走,稍不注意还要闹腾你一场。
有些老人血压高,一紧张就头晕眼花,走两步就气喘吁吁;有些人血糖高,吃点甜的就手发麻、脚发凉,夜里口渴得像沙漠里走了一天;还有人血脂高,体检报告上一串箭头,看着就让人心慌。

医生总是叮嘱:“要运动,运动能改善血管弹性,控制血糖,提高新陈代谢。”可问题是,怎么运动?
年轻人可以跑步、打球、撸铁,可三高老人要是去跑步,膝盖能不能受得了?要是去跳广场舞,血压会不会一下子飙上去?
这个时候,八段锦和太极拳就成了许多老人的选择。可这两种运动,到底哪种更适合三高人群呢?

八段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古代武侠小说里的功夫,它是一套流传了几百年的健身功法,动作不多,只有八个,练下来大概十几分钟,特别适合不想大汗淋漓、但又想活动筋骨的老人。
1.降血压:像给血管做拉伸
八段锦的动作柔和,讲究“松、静、慢、匀”,一招一式都像是在拉伸筋骨。研究发现,经常练八段锦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值会比不运动的低5~10mmHg(《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数据)。
这就像是水管里的水流通顺了,压力自然不会那么大。
2.控血糖:像给胰岛“做体操”
糖尿病人经常有个烦恼,吃饭一多,血糖就飙升。
八段锦里有个动作叫“左右开弓似射雕”,这个动作需要配合深呼吸,腹部一收一放,像是在给胰腺做按摩,有助于胰岛素的分泌,帮助血糖更平稳地下降。

3.降血脂:让血液更清澈
很多三高老人血脂高,血液里油多了,流动就慢,时间长了,容易堵住血管。
八段锦的动作虽然不激烈,但能促进血液循环,就像是给血管里的垃圾做清理,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
4.练八段锦的人,身体变得更轻松
许多老人刚开始练八段锦的时候,觉得没什么感觉,但练了一段时间后,腰不那么僵了,肩膀不那么沉了,晚上也睡得更踏实了。
有人形容:“以前走路像拎着两桶水,现在轻快多了。”

太极拳的招式比八段锦复杂一些,动作连绵不断,讲究“以柔克刚”,练起来像是在和空气过招。
很多公园里,清晨总能看到老人们慢悠悠地比划着,一招一式都透着一种安稳和沉静。
1.调节血压,让心跳更平稳
太极拳是典型的有氧运动,节奏缓慢但持续时间长。研究表明,练太极拳可以让收缩压降低4~8mmHg(《中国高血压指南(2023)》数据)。
这就像是给心脏做了一次温和的按摩,让血管扩张,血流更顺畅。
2.稳定血糖,减少血糖波动
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就是血糖忽高忽低,太极拳的动作需要全身协调,尤其是下盘的稳定,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改善作用。
练完太极拳,血糖不会忽然降得太快,而是慢慢地调整,减少低血糖的风险。

3.让关节更灵活,走路更稳
很多老人腿脚不稳,走路容易摔跤,尤其是血压不稳的人,站久了容易头晕。
太极拳讲究“沉肩坠肘”“松腰落胯”,这些动作可以增强下肢肌肉的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减少摔倒的风险。

4.练太极拳的人,心情更平和
情绪对血压和血糖的影响很大,生气的时候,血压能一下子飙升20mmHg。
练太极拳时,要专注于动作和呼吸,心情自然就平静下来,长期练习还能减少焦虑和烦躁。

有人问,到底是八段锦好,还是太极拳好?这就像是问“吃米饭好还是吃面条好”,关键是看自己更适应哪一种。
1.如果腿脚不太利索,或者膝盖不好,八段锦更合适
八段锦的动作相对静态,膝盖的负担小,不需要太多的下蹲和弯曲,适合膝关节不好、腿脚不灵活的老人。
2.如果平衡能力差,怕摔倒,太极拳更有帮助
太极拳的步伐练习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减少摔倒的风险,尤其适合平衡能力差的老人。

3.如果血压波动大,心跳容易快,八段锦更平稳
八段锦的动作舒缓,血压变化不会太大,适合血压容易忽高忽低的人。
4.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太极拳对胰岛素敏感性更有帮助
太极拳的持续运动时间更长,更有利于改善胰岛素的作用,减少血糖的波动。

无论是八段锦还是太极拳,都不可能练一天就见效,关键是能不能长期坚持。很多老人刚开始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到哪天血压高了、血糖飙了,才又想起来运动。
每天练10~20分钟,哪怕只是简单地伸展一下,都比完全不动要强。

最好的运动,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最流行的,而是自己喜欢、愿意坚持的。
八段锦也好,太极拳也好,只要动起来,身体就会慢慢变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