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被下架,TA走入内娱死路

萌安说 2023-12-27 22:30:55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院线电影都太无聊了,好像很久没有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如果你有类似感觉,那我说一个原因:因为国内的电影太不缺钱了!

先别急,听我说。

话还得从一个好消息说起:电影《流浪地球3》宣布定档2027年大年初一。

在发布会上,《流浪地球》系列的导演:郭·科幻妲己·赛博魅魔·化缘大师·帆,穿着“多少随点”且附带二维码的T恤衫,开始现场化缘。

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标杆,《流浪地球》系列的创作过程写满了“贫穷”。

你一定听说过它东借设备西借场地,甚至让演员自己往里投钱才拍摄完成的故事。

相比之下,那些预算充足,诸多大牌明星加盟的片子,却很难出精品。

比如准备复刻《流浪地球》票房奇迹的一代神片《上海堡垒》。

《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的对比似乎揭示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匠心制作的电影容易缺钱。

而如今影院作品都很无聊的原因,正是因为最缺钱的小成本电影,没有经费宣发,自然拿不到排片。

也不是说大制作电影出不了精品,而是说在大部分投资方眼里,电影是不是精品根本不重要,赚不赚钱才要紧。

那赚钱的思路又是什么?

首先要找大IP进行改编,因为大IP会自带一部分流量,《流浪地球》《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本质上都是大IP改编的产物。

找不到大IP,也可以去买国外电影进行翻拍,因为这些待翻拍的故事已经经受了一次市场检验,确认可以赚到钱。

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的影片都是翻拍的产物。

通过“拿来主义”搞到廉价剧本后,片方会根据大数据插入各种流量元素来拿捏观众情绪。

比如给电影挂上社会话题,如“网络暴力”“XX对立”等话题全部安排上。

再然后要请流量明星,提高曝光度,最好多买几条热搜。

最后还要花重金搞营销,努力扩大社会影响,拉更多人“入坑”。

在这种爆款思路下,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电影就好比吃泡面,虽然每天都可以换口味,但都是雷同的味道。

那些别具一格的创新作品,往往只能指望小成本作品,且国内外俱是如此。

其实优秀的大制作电影和小成本电影都应该有属于彼此的生存空间。

比如说起好莱坞的科幻佳作,你一定能想到《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视效大片。

而成本只有5万美元的《彗星来的那一夜》,仅靠一个好剧本和几个演员唠嗑,就能讲述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给观众带来另类的科幻体验。

制作成本仅有二十万美元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也完全跳脱出传统科幻片“激光加金属”的套路,靠对白就突破了观众的想象力。

虽然这部电影没能上映亏在了手上,不过后来因为盗版光碟帮它积攒口碑,最终制片方通过卖DVD光盘赚了几个亿美元。

去年上映的低成本奇幻喜剧《瞬息全宇宙》,也算打破了电影类型的框架,进行了一次前卫的探索。

国内的市场也同样如此。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和奇幻大作《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外,另类的科幻喜剧《宇宙探索编辑部》与前两部大片形成互补。

《宇宙探索编辑部》以200万元的极低成本,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特效,靠剧本和剪辑节奏让人心头一酸又眼前一亮。

在现有的电影套路外,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为什么小成本电影总能探索出新花样?能达到大片也做不到的效果?

因为它们的诞生之路就是一场豪赌。

在国内,大多数人对“小成本电影”的概念,都来自于2006年的一部经典电影《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在叙事上模仿英国导演盖·里奇代表作:《两杆大烟枪》。

1998年,《两杆大烟枪》以160万英镑的成本拿下了2800万票房。除了商业上的成功外,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多线叙事模式。

然而国内的观众是否会普遍接纳这种新的电影形式还未可知。

于是宁浩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疯狂的石头》在国内几乎完全复刻了《两杆大烟枪》的成功。

不仅凭300万的成本,拿下了2300万票房,也为国内的喜剧电影打开了新世界。

之后几年,不断有小成本爆款电影。

曾拍摄过《投名状》《十月围城》等大制作影片的香港导演叶伟民,在《疯狂的石头》启发下,用700万的成本制作《人在囧途》,斩获5000万票房,之后的整个“囧系列”电影也是票房大卖。

*《人在囧途之泰囧》剧照

今年备受关注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其导演乌尔善曾用800万的成本制作出的cult片《刀见笑》。

收获3000万票房的同时,也凭借着奇思幻想与先锋的手法,揽下不少奖项。

对小成本电影的导演来说,投资小也意味着束缚少,可以用心打磨作品而不用担心投资方干预。

为了和商业类型片分开赛道,他们也会将镜头对准那些被主流影视抛弃的人物,讲述更接地气的故事。

比如《隐入尘烟》把镜头对准西北农村,《钢的琴》讲述东北下岗工人。

看起来小成本电影似乎总能像爽文小说主角一样完成“以小搏大”,在给电影市场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获得商业成功。

可实际上,相比于大型制片厂流水线制作的类型片,小成本电影想获得成功,难如登天。

想要完成以小搏大,小成本电影必须闯三关。

首先需要优秀且别致的剧本。

只有那种能获得观众认可,且大制片厂不敢轻易尝试的“风险”剧本,才会走到小成本试错的地步。

只可惜在国内的影视市场上,除了知名大编剧以外,大部分编剧都得不到重视。

这一点建议回看我以前介绍的一部剧《全资进组》,瞧一瞧编剧有多卑微。

其次是能获得足够的投资。

2010年,电影《钢的琴》筹集100万资金开拍,仅仅拍了24天便资金告罄。后来导演张猛备尝艰难又筹到200万,终于撑到了剧组杀青。

《隐入尘烟》拍摄时只有200万,剧组唯一的专业演员海清,甚至零片酬出演,才完成电影制作。

而在撑过拍摄难关后,小成本电影才真正来到被卡脖子的地方:宣发和排片。

大部分的小成本电影就算影片质量过硬,能够通过各种电影节露脸,获得一定的口碑,可真上映时大多也拿不到大热档期。

哪怕是客流量小的档期,影院也不会给这样的电影太多排片。

《宇宙探索编辑部》在愚人节上映,首日排片占比只有7.7%。

《永安镇故事集》上映首日排片3.5%。

《隐入尘烟》倒是赶上了暑期档,因为口碑发酵,最终拿下1.04亿,可上映首日排片只有2.3%。

再做一组对比。

今年暑期档大火但口碑一般的悬疑电影《消失的她》,可以说是翻拍+社会议题+流量明星+营销的典型作品,除开超前点映外,上映首日的排片率高达34%。

而2015年上映的小成本悬疑电影佳作《心迷宫》,上映时排片几近于零。

小成本电影制作难出头更难。大档期进不去,小档期没排片,想要翻身全靠口碑。

就算靠口碑翻了盘,也错过了冲票房的最佳时期,最终的票房成绩一定会逊色于真实的商业价值,也就是赚少了。

如果因为宣传不力而票房扑街,直到被后人捡起这颗沧海遗珠,对于制片方更是悲剧一桩。

说是大资本垄断了电影市场宣发也好,说是院线吃相难看不给机会也罢,小成本电影历来就是在夹缝中生存。

这是一种常态,但背后映射的,却是过度商业化对艺术的伤害。

在许多年以前,国内电影出产特别少,所以没有亏钱这个概念。

因此八十年代的导演们热衷于做各种各样的创新尝试,试图用电影解读社会和人的精神状态。

我之前解说过的国产悬疑片鼻祖《405谋杀案》,便是这一类产物。

但随着电影产业的兴盛,我们又不得不注意一个现实,那就是电影产出了太多了,90%以上的电影拍出来注定会亏钱。

于是乎成熟的商业体系,促使大制片厂探索出大数据剧本+流量明星的制作模式,用以占据影视市场。

(成本五亿的大烂片《封神传奇》剧照)

而无形之中,敢于探索的小成本佳作生存空间被挤压的更为可怜。

无数的电影节和电影奖项看起来都非常重视扶植小成本影片,专门设置中小成本影片的奖项。

可在更广阔的院线中,劣币已然驱逐良币,小成本电影已然在商业上处于绝对劣势。

但正如我在前面强调的那样,小成本电影代表着创新的力量,探索着电影未来的方向。

我们不知道小成本电影何去何从,正如我们不知道电影在未来二十年内会诞生出新的艺术风格,还是直接被短视频淘汰。

所以大家要是看到什么小成本佳作,一定不要吝啬在评论区分享出来。

一起为小成本佳作加油。

1 阅读:165

萌安说

简介: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