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货币被赋予了多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一种。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其职能在于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因此它可以作为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准。这种职能使得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货币这一中介得以量化,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
(二)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在金上的表现,即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并不是直接可见的,而是需要通过交换过程来体现。当商品与货币进行交换时,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一定量的货币,即价格。这个价格反映了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大小,是商品价值在货币形态上的具体表现。
(三)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观念性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其职能的发挥并不依赖于货币本身的物质形态,而是具有观念性。也就是说,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而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这种观念上的货币,是商品价值的抽象表现,它使得人们可以在不进行实际交换的情况下,对商品的价值进行衡量和比较。
(四)价格标准的形成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随着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广泛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价格标准。这个价格标准是由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它反映了市场上商品价值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价格标准的形成,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可靠的衡量标准,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流通手段
(一)商品的形态变化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的形态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商品使用价值的变化上,更体现在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上。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后,其价值形态会发生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关键环节,也是商品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描述了商品的形态变化过程。他指出,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会经历从商品到货币、再从货币到商品的形态变化。这种形态变化不仅体现了商品价值的转移和实现过程,也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和规律。
(二)货币的流通
货币的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不断在商品所有者之间进行转移和流通。这种流通不仅促进了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货币的流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首先,货币的流通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如果货币流通量不足,会阻碍商品交换的进行;如果货币流通量过多,则会导致通货膨胀等问题。其次,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会影响商品流通的效率和效果。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商品交换的频率和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铸币与价值符号
在货币流通过程中,铸币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形态发挥了重要作用。铸币是由国家铸造并具有一定重量和成色标准的金属货币。它具有易于分割、携带和保存等优点,因此在商品交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量的增加,铸币逐渐难以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于是,价值符号作为一种更为便捷的货币形态应运而生。价值符号是指代表一定价值量的货币符号,如纸币、支票等。它们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马克思指出,价值符号的出现是货币流通史上的重要变革。它使得货币流通更加便捷和高效,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价值符号的过度发行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等问题。
(四)纸币作为货币符号的作用
纸币是价值符号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现代货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具有广泛的流通性和可接受性。它作为货币符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纸币作为货币符号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捷和高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
其次,纸币的发行和流通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商品价格和经济发展。国家可以通过调整纸币的发行量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然而,纸币作为货币符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例如,纸币的过度发行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等问题;纸币的伪造和滥用也会破坏货币体系的稳定和信誉。
三、商品与货币:爱恨交织的关系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商品与货币的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商品作为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而货币则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价值的尺度,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可以比喻为一种爱恨交织的爱情关系。商品爱货币,因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实现形式和交换媒介。没有货币,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得到量化和表现,商品交换也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商品对货币有着强烈的依赖和渴望。
然而,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爱情道路”却决不是平坦的。货币的出现虽然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货币作为价值的尺度和流通手段,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运动规律。它并不总是与商品的价值保持一致和同步变化,而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例如,货币的供应量会影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经济发展。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等问题;如果货币供应量不足,则会阻碍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此外,货币的流通速度、国际货币体系等因素也会对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产生影响。
因此,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它们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冲突。这种爱恨交织的关系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也为我们理解现代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哲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