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青甘环线,怎能不到老玉门?
可以这样说,一定下走青甘环线的计划,无论是顺着走还是逆着走,我们都拟定了去老玉门这一个关键节点的日程。
我的理由很简单,都说玉门市搬迁了,那老玉门现在怎样了?真的是中国第一个死城了吗?网上传言很多,我们做了一辈子记者的,这回既然经过,总应该亲自去看看实况吧!
老玉门入城口的铁人铜像
中国有很多资源型城市,在解放后的数十年发展历程中,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对国家的贡献值,排第一的都非玉门莫属。
可惜的是,早在20年前,在广泛展开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玉门又首先以迁城的决策抢了一个“第一”,使老玉门成为死城的代名词。
即使后来鹤岗以低房价在新媒体时代出圈,但至少还有人去买房,后来甚至还成为网红们抢手的热点城市。
这栋房子还有几户人住着。
而老玉门,一度平均房价每平方米只需28元,一套普通城市最常见的砖砌小高层70平方米的2房2厅,只花2000元使可立即过户。
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人哀叹:房子免费送人都没有人接手!
当时,老玉门全城最红火的两个职业,是收废品和替人看管空房。
老玉门城区全图
我们到达老玉门的时间是2020年10月,这时,老玉门的人气已经略有回暖。
其中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大街上居然看到有清洁工在扫地!
我们很好奇的问:“是自己主动扫地还是企业或政府环卫部门下属的清洁工?”
她说:“就是环卫清洁工。”
“是一直有清洁工还是最近才重新聘请的?”
她说:“是一直在这做着。玉门政府搬迁了,但还有不少居民的,所以其实老城区不止有清洁工,水电等部门都有正常的人手在管理维护。”
这回答一下让我们吃惊不小。
老玉门的清洁工
玉门油田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开发于1939年,至今已走过了80多年的发展历程。先后投入开发的有老君庙、鸭儿峡、石油沟、白杨河、单北、青西六个油田。解放前10年,累计生产原油52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95%,玉门生产的油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特殊贡献。所以,老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1955年,玉门油矿所在地成立了地级玉门市;1958年玉门县政府从玉门镇迁至玉门油矿,并入玉门市;1959年玉门石油管理局成立;1961年市、局政企分设,玉门市改为县级市至今。
这样的标语还有很多,都是新刷的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油田,石油工业曾是玉门的支柱,但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玉门也进入艰难的转型期。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玉门就开始启动转型,但谁也想不到的是,在中国所有资源型城市中,只有玉门是唯一以迁城的方式来进行“转型”的。
老市区管委会的宣言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玉门的衰退始于1990年代的支援“吐哈油田会战”,仅1995年就有上万人从玉门迁往新疆。
然后就是震动一时的迁城争议。即玉门市政府与玉门油田管理局的局市之争:玉门石油管理局最初想将生活基地迁至玉门市一个镇,但是玉门市却借机提出过高条件,管理局一怒之下迁往了80公里外的酒泉市,玉门市则“赌气”迁到了70公里外的玉门镇。
这是给玉门真正的致命一击。
汽车站关门停业
2003年,玉门市政府搬迁以及差不多同期进行的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搬迁后,老玉门变成了老市区,新玉门变成了新市区,两地就算现在通高速也需要一个多小时。
谁都知道,一座10多万人的城市突然迁城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融合之后,再突然分成了三部分,那种涉及家庭、工作、子女、生活的撕扯,简直撕心裂肺!
“很多家庭两地、三地分居,有些家庭辛辛苦苦攒钱刚刚购置的住房,一夜之间变得一钱不值……刚刚新修的办公楼和教学用房由于搬迁只能废弃,之后又得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在新区新建。
连续几年,玉门很多学习成绩出色的孩子,都不惜花高额的借读费选择去外地上学。孩子们走,骨干教师也走,医院医术好一点的医生和政法系统的人员也纷纷调走……”
当年热闹繁华的场所
只是由于新玉门位于“风口”上,风太大,一些老人认为搬过去受不了,而老市区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很适合居住,所以仍有不少老人不愿搬走。
我们2020年10月份到玉门老市区的时候,这里还有常住人口大概有1.8万,其中油田职工8000人(其实还有油田在产油着,只是量小了),当地居民1万人。
玉门市政府在老市区设了一个管委会,算是“留守政府”负责整座城市的运转。其实就是一些公益性事业的正常运作,毕竟还有1万多人生活着呢。
以前玉门市最多居民时达10多万人,城市范围虽然不大,但油田的企业管理与城市的民居生活融洽,老市区生活气氛热烈。
油田还有正常产油
分家搬迁后,老市区只有一条主街道、一所学校、一家公立医院还在运转。
主街只剩一个已经不亮的红绿灯——那是老市区的著名地标,由于车辆不多,平时基本上也不需红绿灯亮了。
我们看到的油田汽车站,已经关门停止营业。
所有娱乐饮食类场所都关门闭户。全城只剩一个接待型酒店在开业,但根本没有顾客。
游客中心空无一人
解放门旁的游客中心,表面上看外观内貌还挺正常的,但就是没有人值班。向转盘旁街边站着的几个等工做的男人打听,他们说平时基本上没有人,要有旅游团大巴来才会有人来开门接待。
沿街的商店,干脆将门窗用砖砌起来封住。
这样砖砌封门
最特别的是那一栋栋看起来还很新的住宅楼,及空置的办公大楼,大部分都是空荡荡,随便进去看。
牌子还认真的挂着,但随便进去参观
据街边的居民说,以前还有不少屋主说要卖,但后来没人买就无人管了,你想住随便入住,毕竟这里的水电暖供应还是齐全的。
邮政营业厅还开着门,但没人
惟一还找得到人的是邮政营业厅,门开着,但进去也看不到人,喊了几声,才有人出来,问我们要办理什么业务?他自豪地说,国家邮政即使再少人也会保持邮路服务的。
这是医院的办公区或住院部?一片荒芜
那栋医院,规模很大,表面上看,有两辆大巴在门口停着,但显然并没有什么医护人员和患者。我们钻进医院的院子里找厕所,却发现其实除了临街那栋有那辆车似乎有人踪外,其它办公楼及住院楼全都空了很久了,到处都是垃圾和尘土。
医院有人?其实看不到
我们注意到,街道、小巷、大院里,确实还保持着正常的样貌,但就是无人。
最有意思的就是这样的场景了,一座城市貌似什么都还正常着,其实却几乎没有人需要服务或有人在服务。
这条水管说明了什么?
街边一条水管在哇哇的流着水,不知道是有人放来灌溉的还是一直这样放着,反正没人管,我们也只能拍个照了事。
看着似乎有人,但就是无踪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壳化城市了:确实还有政府部门及人员在维持着,但大家都在虚应故事。
如果不是当时网传的玉门鹤岗等资源城市房子“白菜价”,估计很多人都已经把这个城市遗忘。
水厂当然还在,但也似乎没人
不过,最近有消息称,老玉门的人气在慢慢恢复。这几天我打开卫星地图,发现老玉门确实似乎又活过来了。
至少地面上汽车在增多,街道上甚至好些机关大院里都停着或行驶着不少汽车,那个汽车站的停车区就有七八辆大巴在停放。
右下角的汽车站停车区至少有七八车大巴
玉门火车站也有几列不知道是客车还是货车停在站台的轨道上。
老玉门火车站的几趟列车
南边的油田工地也显示有大型车辆往来,道路很熟,不是沙尘覆盖的模样。
矿区的样子貌似正常运作
同时,还有消息说,两三千元钱在玉门老市区已买不到可以居住的房子。经过近几年的“暴涨”,玉门老市区一套面积6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住房已能卖到三四万元,邻近学校的“学区房”,则能卖到六七万元。
也就是说,除了一些老玉门人回迁外,还可能引来了一些“退休候鸟”---临时在这租住一阵子的老人们。
老市区中心的街道上车辆多了起来
同时,老玉门重新利用铁人王进喜、老君届油井(中国第一口油井)等老油田的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吸引不少好奇的游客和网红们来这里打卡。尤其是怀旧游的老人们,最近是越来越多。
而老市区的老房子由于保持了时代特色,也被若干影视剧组看中,前来拍摄,汇聚了一些人气。
这也是油井作业区
我们在老市区呆了大半天,也没兴趣再往南到油井区探看了,转而往西北方向的铁人故居赶去。
铁人王进喜的家在赤金镇,距离老市区23公里,如果走直线省道,赤金镇正在新老玉门的三分之一的半道上。
在玉赤路拐入的进口处,有一个架子门,标注着“中国铁人第一村”字样。
王铁人的老家现在叫和平村,但游客中心上面仍然写着和平大队,挺有意思的。
据介绍,王进喜故居纪念馆建于1992年,1994年建成。由王进喜故居、王进喜铜像、王进喜生平事迹展示馆三部分组成,
前面一栋是展示馆,没开放。后面才是铁人的旧居,也是一栋平房式老房子,正在堆沙子装修,从外观旧貌看,就是一栋普通的西北房子。
看铁人的铜像下的石碑,发现这个纪念馆竟然是一些单位和个人捐资建成的。立碑者却是私人,真有点怪了。
不过,建馆时正遇玉门政企闹分家的特殊阶段呢,也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