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二十四史中《史记》的作者。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毕生追求。却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施以宫刑阉割而受辱半生。
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惋惜的对象,李广难封、李陵灭族也成了众多士人口中的千古遗憾。
那么投降敌国匈奴的李陵就不该灭族,屡次无功甚至全军覆没的李广就应该封侯吗?
本文将抛开传统文人视角,从汉朝的律法、汉武帝的考量甚至司马迁事后的看法,还原司马迁为救李陵而受宫刑的前因后果。
首先,李广难封不是因为汉武帝不看重他,相反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的身份,让汉武帝非常看好。
直接就给他800骑兵,上一个没有任何战功就获此殊荣的还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李陵也很想复制霍去病的传奇,带着这800骑兵深入匈奴2000里,但没有遇到匈奴而还。李陵虽然没有立功,但他这份锐气很让汉武帝看好,直接封他骑都尉,自行编练5千兵马。
可以说汉武帝在培养李陵上,并不比给霍去病的待遇低。汉武帝的理念是:我不会因为你年轻、没有战功不给你机会;人马你随便招、战功是打出来的;但机会我给你了,你要用战功来回报我,我只看结果!
所以年少而出身名门的李陵,有着非常强的立功意愿,他要证明自己。
因此汉武帝的计划是李广利带3万骑兵打右贤王,李陵的5千人运送粮草,辅助李广利的大军。
汉武帝的兵力部署没有任何问题,是李陵主动要求脱离李广利大军,以5千兵马牵制匈奴王庭的。汉武帝也说了没有多余的兵马拨给李陵,李陵执意以少击多汉武帝才同意的,并且还安排了强驽都尉路博德接应李陵。
因此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第一条——李陵以5千兵马血战匈奴全部主力就起不到辩护作用。这是李陵自己要单独行动,不是汉武帝原本的安排。李陵既然要求5千人以少击多,他就要自己考虑怎么打。
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馀人。 ——《史记》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第二点,李陵5千人虽然几乎全军覆没,却杀伤匈奴上万人。他对敌人的伤害更大,不应该追责。但熟悉战史的人都清楚,杀和伤和斩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杀伤万余水分很大。
伤有大有小,伤者不一定死,两者相差十倍都不夸张。除非是四面包围的歼灭战,否则伤肯定远大于杀,但李陵明显不是。
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说谎。事实是李陵的5千人,只有四五百逃回了汉朝,四千多人亡了或者降了,匈奴的杀伤万余只是司马迁没有任何战场考证的随口话语。
但一个常识是,在运动战中被歼灭的一方,死亡和被俘数量一定是远大于战胜方的。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史记》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第三点,李陵虽然兵败投降,但他的投降是为了有机会回来报效汉朝。从律法角度来看,这是毫无证据的主观臆测,军法的核心是赏罚分明。
有功了就赏赐,有过了就处罚。李陵拒绝汉武帝的部署,独领一军全军覆没,而后投降敌国匈奴,从军法来看是不折不扣的死罪。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他投降不是因为他怕死,而是他想保命将来为大汉再建功勋完全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人想象。
战场上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你死我活,连小卒都知道战场是玩命的,你说李陵投降是为了更大的志向?
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汉书》
出于自身经历,司马迁在史记中只写了李陵如何英勇作战、如何无奈被俘虏,但《汉书》却没有那么多主观因素,写了李陵投降的全过程。
李陵被匈奴大军追杀多日后,还剩下三千多人,但伤员太多跑不了了。名门出身、没受过挫折的李陵显然有些自暴自弃,他先是独自出营、对手下说:“你们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去干掉匈奴单于”。
结果手下真没拦他,过了很久他又回来说道:“兵败到了这种地步,惟求一死”!手下又给了他希望:“将军威震匈奴,陛下不会让您死的。之前赵破奴将军被匈奴俘获,多年后逃回汉朝,不也受到了陛下礼遇吗”?
李陵看到了活路,才摆脱了之前自暴自弃的模样,当晚就准备突围。但为了面子,突围前他还是硬气说道:“你不要说这种话,今天我不战死,我李陵就不是勇士”!
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汉书》
然后李陵与韩延年一起突围,他们十几人一路。其他人也是化整为零、四散奔逃,但李陵这一路运气不好,撞上了匈奴追兵。
韩延年英勇战死,李陵大喊:“兵败至此,我有何面目去见陛下啊”!然后就投降了匈奴,最终逃回汉朝的有四五百人,也就是三十多支小分队。
分兵突围本就是为了活命,李陵这一路还在伤员众多的情况下,只选了十几个壮士。逃生概率并不低,只是运气不好撞上了匈奴大军,但韩延年能战死、李陵却选择了投降。
归根结底,李陵这个贵公子,从始至终就没想过死。太过顺利的成长,让他觉得一切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到他明知自己只有5千人,也是想着打败匈奴、而不是修好营寨准备固守。
从之后李陵依靠车阵,就挡住数万匈奴数天攻击,只是因为弓箭用光不得不突围来看。
如果他提前修好营寨,囤积大量弓箭、粮食,先派人截杀牧民,吸引匈奴大军到来再坚守营寨等待汉朝援军,还是能完成牵制匈奴主力任务的。
但他太低估了世事艰难,被匈奴打败后又寻死觅活,说一个人去杀匈奴单于的气话。手下告诉他,赵破奴被俘后逃回汉朝依旧得重用,看到生的机会他才停止自暴自弃。
组织突围撞上匈奴大军,韩延年战死、他却投降。上一个战场上这样的贵公子还是赵括,但赵括至少与将士同生共死、有气节,李陵却是想做霍去病的低配版赵括!
所以从汉武帝的角度来看,从卫青、霍去病、赵破奴到李广利,他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多年指挥也很懂战场的规则。
当他看好的李陵就这么投降后,他第一反应是愤怒,这种愤怒与后来诸葛亮要斩街亭的马谡是很相似的。
但司马迁却要保下李陵,他说李陵投降不是怕死,只是为了保命、以后逃回汉朝。汉武帝当领导最大的优点就是一切看结果,哪怕他很愤怒,司马迁要保他也让保。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 ——《史记》
他还派公孙敖带着大军去迎接李陵归来,前后救援持续一年多。李陵都没有像苏武一样尝试过逃跑,因为公孙敖不仅没有接到人,也没有得到李陵任何消息。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汉武帝,因为听信公孙敖说李陵为匈奴练兵,而灭李陵全族也是勉强之词。
他保李陵投降是想逃回汉朝、无奈投降匈奴,但公孙敖在边境折腾一年多,连李陵逃跑失败的消息都没听到,司马迁已经输了。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报任安书》
多年之后,当卫子夫自尽、戾太子起兵的“巫蛊之变”中,因坐观成败被抓的好友任安向司马迁求救、让他保下自己时。
他在《报任安书》中也写了,当年他不全是为李陵辩解,而是众臣得知李陵兵败群起而攻之。他只是怕愤怒的汉武帝被一种意见误导,提出了一种不同意见,却被汉武帝当成辩护李陵、攻击李广利而下狱。
晚年的司马迁其实已经知道是汉武帝对了、自己错了,因为直到司马迁老去李陵也始终没有回汉朝。甚至我们从上帝视角看,汉武帝死后、霍光主政时期,派人许下富贵李陵也没有归来,可见投降后的李陵是真不想回来了。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 ——《报任安书》
而且司马迁在拒绝为任安做保人的时候,还讲了为李陵做保失败的悲惨遭遇。司马迁入狱后,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像李广那样交很多钱赎罪,在牢里受了很多罪。
但出了事才知道朋友们靠不住,没人为他凑钱赎罪,大臣也没人为他说话。司马迁是为了活命,自己选择了人格受损的宫刑,来进行自救的。
所以司马迁宫刑后,由于人格受损,就全身心要把《史记》写成千古名著、洗刷耻辱。正是这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受辱后自救人格的救赎,才成就了《史记》的经典地位。
但就李陵一事来说,《史记》没有写虚假信息,但相较《汉书》却隐藏了李陵投降的前因后果。只是着重描写李陵有多英勇、多无奈、多悲情。
当一件事只谈感情而不谈一点结果时,请相信这件事一定是错了。所以换成谁是汉武帝,你要保李陵、公孙敖迎接一年多,李陵连一次失败的逃跑尝试都没有,你也要承担保人的责任!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更多历史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汉史钩沉~
史记参杂太多个人观点倾向,不公。
李陵自己说大话,武帝也给了他机会,结果大部分士兵战死的情况下,李陵却投降了,而且娶妻生子,可怜那些士兵家属,谁来为他们喊冤!武帝灭李陵全族没错。
史记也带有司马迁严重的个人主义色彩,卫青霍去病,因为是外戚,而司马迁厌恶外戚,对卫青霍去病有贬低的态度,而对没什么功绩的李广却多加赞扬,这就是他的狭隘之处
司马迁跟李家是亲戚,主要看到李家遭遇,看李广一生征战无封,李敢有封又给杀,李堎又投敌还给批评,司马迁看不下去,在写李家私心是有就为他鸣不平,被阉鸡也正常,李广一家为汉一生征战无功也算有劳,就是胸怀太差,
是这样的
司马迁诬陷秦始皇是暴君,结果几千年后,湖南、湖北出土的秦简为秦始皇平反昭雪 !是司马迁等当时的文人出于个人或政治原因在诋毁秦始皇。成吉思汗等等也是这样被当时古代一些叫兽砖家文人靠写书给后世按照他写的去误导抹黑一些为中国版图开疆扩土的皇帝。正史都有人抹黑,古代更有类似今天自媒体一样的野史,这些假话连篇的东西居然成了文物,害了多少读书人。现代科学考古,狠狠打了古代反动文人的脸!
太史公私货多历代都有人说过,可是后世写史的还不如太史公呢。另外太史公和李家也算是亲戚,在自己的书里给自己的亲戚说点好话也正常。就像太史公看不上底层出身又荣登高位的卫霍家在自己书里就故意淡化他们的功绩,但在侧面描写中又正确表述了他们的事迹…傲娇男啊。再说起来,史记总比资治通鉴可信度要高点[吃瓜][吃瓜][吃瓜]
司马迁美化李广李陵,丑化卫青霍去病
太史公跟汉武帝的段位差距太大,史记可以流传后世就能看出汉武帝当真是胸怀宽广有容人之量的卓越帝皇[点赞][点赞][点赞]
李陵被灭族不是因为投降和娶妻生子,张骞一样被匈奴抓了,也娶妻生子,但是人家十几年都不放弃逃回大汉,真正原因是李帮匈奴练兵,所以不冤,汉武帝从来都是赏罚分明,用人不避亲不分贵贱的,我觉得他没错
司马迁除了陈胜吴广起义写得好,其他都是讲庸俗故事。抗击匈奴战争这等民族大事写成勾心斗角的政治伎俩也是没谁了,后面史家都受此影响
李广 李敢 李陵祖孙三代 再加上嬴政时代的李信都有性格缺陷 李广接收淮南王礼物是政治不明确,对待霸陵尉是小家子气!李敢刺伤卫青明显冲动,结果被更冲动的冠军侯杀了!李陵投降就更不对了!李信丧师20万是嬴政统一天下最大的败仗
仗已经打赢了 , 武帝面临选择赎回他 还是舍去。不去赎回他的话会被骂不仁义,去赎回他要花大代价可能取得的优势就没了 。帝王权术取中之道 卖他, 污蔑他叛国 不用赎回 也不会被骂 一石二鸟 左右逢源。在是高[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
司马迁被阉表面上是因为为李陵说情,实际上却是因为治史,是李陵受到司马迁的牵连而变得更惨。同时期赵破奴一样被匈奴俘虏过,且羁押了四年才逃回来,将军照当,说明汉武帝并不会因为某将军被俘虏而大发雷霆。相反,汉武帝之前的南岳衡山非常确定地是今大别山,但查遍史书你都找不到衡山迁移的确切记载。司马迁被阉是政治家与没有政治眼光的史学家之间的碰撞的结果。
汉武帝是判了司马迁死罪,司马迁以受宫刑赎罪,这是汉代的法律!汉武帝早就不想让他活了。
[点赞]
认真问问李凌是不是司马迁亲儿子,让司马迁拼死也要保他?李凌斩杀的匈奴人需要高清摄像头拍照作证吗?李凌作为降将,按常理就算没有80人监控恐怕也有8人监视,李凌能说走就走来一场旅行?老油条刘彻肯定知道李凌是几千步兵深入敌人纵深的凶险,你看见汉书那里写了刘彻派出游骑兵探听情报给予救援?请记住!李凌肯定想建功立业,但他是在给刘家当牛做马 流血流泪!
司马迁连项羽这个杀人狂魔都吹。
伟大的史学家!
汉武帝阉了司马迁,但是没有毁了《史记》,也算是可以了!
给了你成仁的机会,非要做人奸,灭得好
宰了他,中国历史能保留更多真实。
李陵就是个汉奸
李陵的五千步兵战略目的是牵制,为主力大军创造机会,结果成功的牵制了对方的主力,那这时汉军主力在哪里呢?牵制的时间也够长,说好的接应部队呢?
据说司马迁妻子是李陵亲表妹
司马迁,把始皇帝黑成啥样了[捂脸哭]近年出土的文物、和史书上都不一样
文人写史 ,多是文艺
呵呵,司马的。。。。。。汉武帝若是不用这些李家人,能打的更顺利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尽干些扯后腿的事
运动战中被歼灭的一方,,死亡和被俘数量一定是远大于战胜方的,这是脑残的常识
应该阉了那个法国银行家和尺寸不够
司马迁和李凌是亲戚,两个人是连襟。
我白起大哥出马,敌方一个溃退之卒都别想逃[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啊,你要投降?我给你沉入黄河还是活埋?自己选一样[并不简单]
司马迁写小作文被阉了都是轻的
一个被阉割的心理变态的人写的史记,可信度有多少?
你 你们也配评论太史公?谁给你 你们的勇气?我就问你 你们真认真看过史记?我怕你 你们看不懂吧?字不认不全吧?
《史记》在汉朝只是个人写的野史。
史记•李将军列传•附李陵传:……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馀亡散得归汉者四百馀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这就是司马迁所写内容,不是文盲就能看懂吧。至于为处的好的说两句好话,这不是很正常的吗?更何况李陵就算全家被杀,最后也没有反过来以报仇的名义和汉朝作战,私以为人品很不错了。
都是刘彻的狗而已
最被高估的一个皇帝,做的坏事远远大于好事
被阉后才写史记的吧
司马迁他们家家传记录史书的.他无后这个官位就没了
李陵受司马迁所累而变得更惨,而不是司马迁受李陵之累。司马迁有“秉笔直书”的美名,司马迁遭受宫刑也就与此有关,即治史。南岳衡山绝对是汉武帝搬到现址的,衡山国或郡跟湖南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在今大别山附近。但你翻遍史书都找不到“搬山”的确切记载。汉武帝同时搬动的一座山是苍梧山,搬到了连云港,催生了孙悟空的诞生,即今花果山,因汉武帝要将苍梧郡设在今广西梧州,所以将邻郡的苍梧山搬走了,也是没有记载的。不过,这件事倒是被几百年后的郦道元记载在《水经注》卷三十里了。
司馬迁受宮刑后在狱中写史记[静静吃瓜]
写历史的都是听别人讲述的,他又没真正上过战场,所以只看结果,过程都是猜测
太史公公
真的是参考 史记,汉书?还是自编出来的?怎么跟众所周知的历史记载完全不同?
司马迁跟陇西李家好得跟什么似的,写个史记各种阴阳刘邦和汉武帝,说实话,汉武帝没杀他已经是对他仁至义尽了,换了唐宗宋祖明清任何一个皇帝,司马迁这种人都是必死的!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司马迁是记历史的世家,史记这本书是他利用汉朝官方资源写的夹带私货的历史书
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