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开展混凝土施工,需从施工环境、浇筑工艺、施工时段等多个方面,采取科学且系统的措施,以保障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以下从五个维度,对施工要点与技术进行详细解析。

一、施工环境优化控制
高温时,混凝土水分蒸发速率达0.5-1.0kg/(m²·h)。因此,浇筑前要对模板、钢筋及基层做好降温。可采用三阶段控温法:
1. 提前4小时,对模板喷淋冷却。
2. 浇筑前2小时,用5-10℃的冰水冲洗钢筋骨架。
3. 浇筑前30分钟,对基层进行雾化喷淋。
同时,搭建全封闭遮阳棚。若风速超过2m/s,需增设防风屏障。

二、分层浇筑工艺
针对厚大体积混凝土,推荐使用斜面分层推移式连续浇筑法。将分层厚度严格控制在800mm以内,层间浇筑间隔不超过5分钟。振捣时遵循“快插慢拔”原则,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0-100mm,移动间距不超过400mm。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在初凝前1小时进行二次振捣,消除泌水通道,提升混凝土密实度。

三、时段选择与施工组织
尽量选择05:00-10:00和16:00-20:00施工,这两个时段的环境温度比日间峰值低8-12℃。搅拌站要配置GPS定位与罐体温度监测装置,建立混凝土运输动态监控系统,确保运输时间不超60分钟,罐体温度不高于35℃。现场设立应急调度中心,储备备用振动器、遮阳设备,应对机械突发故障。

四、配合比与运输管控
通过“双掺技术”优化配合比:
1. 用20-30%的粉煤灰替代水泥。
2. 掺入0.8-1.2%的聚羧酸缓凝高效减水剂。
严格执行出机温度三级标准:水泥≤40℃、拌合水≤10℃、骨料≤30℃。运输车辆安装双层隔热罩,将罐体转速控制在2-4r/min,防止坍落度损失超过30mm。

五、精准养护体系构建
建立“即时覆盖+双重保湿”养护机制:
1. 初凝前,用塑料薄膜进行全覆盖,接缝重叠≥200mm。
2. 终凝后,叠加含水率≥90%的土工布湿养护层。
3. 安装24小时不间断喷淋系统,维持混凝土表面湿度。
特殊部位采取针对性养护:梁板结构蓄水养护,水深≥50mm;柱体用养护剂结合塑料薄膜包裹;剪力墙结构拆模后,立即安装自动喷淋系统。

此外,建议每100㎡布置3个无线温度传感器,建立温度监控网络,实时监测混凝土芯部与表层的温差,将温差控制在20℃以内。养护周期执行“3-7-14”标准:前3天禁止扰动,7天内保持湿度100%,14天持续监测表面含水率。
通过这一系列系统性控制措施,能有效将裂缝发生率降至0.1mm/m以下,确保28天强度保证率达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