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年俗图鉴之(二)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梨白谈文化 2025-02-08 11:17:06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书接上回。。。

上一篇小文和大家说了说《红楼梦》宁、荣两府囤年货、“装”门面、发压岁钱、朝贺贴对联的事情,今天咱们继续《红楼梦》的年俗图鉴。

上回说到贾母率领宁、荣两府的人在三十儿祭了祖,她在宁国公府坐了会就开始迎来了拜年的亲戚和家宴,贾母也成为了从除夕三十儿、元旦(也就是正月初一)两日两府中最忙的人。

咱们老百姓家里至今都有进了腊月门儿打扫卫生的习俗,贾家是富贵人家,这卫生肯定是天天有人打扫。

但即便如此,等着贾母从宁国公府回来时,正室的装饰已经焕然一新了。

族中的老妯娌们知道贾母元旦,也就是正月初一还要去宫中朝拜,就想着来和她说话拜年了。人才刚坐下,刚才在宗祠中祭祖的贾家男丁们就由贾敬贾赦带着进来行礼了,并着屋中的女眷们一起行礼。

以上是给贾母的行礼,礼毕后大家按照长幼挨次归坐受礼,对的,就是小辈要继续给长辈拜年、行礼。

前后文现在要呼应了,宁国公府,当然还有荣宁国公府准备的 就是在这个时候散出去的,“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

屠苏酒大家应该听得耳熟,因为我们在写宋朝过年的时候也提及过。

屠苏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酒,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人们在元旦时候引屠苏酒,有对新一年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日》中就曾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再者,饮屠苏酒时一般会从家中最年少的饮起,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年轻人的重视和祝福。

哈哈哈,大家伙应该可以隔着屏幕想象到宝玉等人端着酒杯说祝酒词的“窘迫”,和现在应该没什么区别。

以上就是贾府的除夕家宴,没有饺子的除夕家宴,也验证了贾家根在南方的说法。

大家都知道,北方人过年时吃饺子的,尤其是“山河四省”。依着梨白在南方居住这几年的经验,浙江有些地区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也会吃八宝饭或是年糕,寓意年年高,也有一些地方吃类似北方大馄饨一样的饺子,各有各的寓意。

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可能源于明代,扁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别说这和现在北方过年饺子讨吉利的包法是相似的,梨白家也有包栗子、钱的做法,取大吉大利、发大财的美好寓意。

南方的饺子、扁食

但饺子“扁食”的别称现如今北方叫的很少了,倒是梨白到处溜达的时候在台州、温州还有福建等地听说过这种说法(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指正。)

吃完了寓意美好的除夕宴后,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贾家的众人就像是收到了什么信号,就各自散了。

回去的众人依旧忙碌,会到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的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

住着《红楼梦》各位小主子的大观园此时灯火通明,开始守岁,有多热闹呢?

上下人等,皆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山东或者说我们家是有除夕不关灯习俗的,小伙伴们家中除夕是不是也一夜明灯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五鼓就是五更天,古人将黄昏到拂晓这段时间分了五个时间段,五鼓说得就是凌晨的三点到五点。

初一就是这么早的点儿,老太太也就是贾母就又起床了,和除夕一样,“按品大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

元旦是大日子,贾母从宫中回来后,又是去了宁国公府祭祖,回来受小辈行礼,然后就窝在家里和亲戚们说说话。

宝玉、黛玉、宝钗这些说白了还是孩子围在一起围棋抹牌作戏。

古代大户人家关系错综复杂,年前要送节礼、祭祖啥的,都在家忙碌,正月便是大家社交的最好时间,于是王夫人和凤姐开始忙着请各家喝年酒,做戏。

初一已过,十五就到了跟前,阖府上下又开始忙着张灯结彩过元宵。

元宵节前的日子,和外头古旧亲友终于吃完饭的贾家人开始“打内圈”,贾母开始应付儿子、侄子的请客,王夫人和凤姐作为荣国公府的内院主事人也开始到处被请着吃饭,这其实就和我们现在过年亲戚朋友之间的往来做客吃饭时一样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喜欢热闹、团圆这事儿那真是打老祖宗就开始了,很多习俗也都传承了下来,小伙伴们可以就此在评论区留言。

本来梨白是想一起说说《红楼梦》里的元宵节的,但想到书中不止说了一次元宵节,就决定在十五之前单开一篇小文,联合着唐宋元宵节的习俗给大家一起说“元宵”,敬请期待。

下一篇小文是梨白家乡胶东正月十三、十四做馒头、萝卜灯的习俗,感兴趣的小伙伴记得来看“我”哦~期待在评论区看到大家的转赞评。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0 阅读:2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