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使臣在朝觐行程中留下的诗歌,都描写了哪些地点?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在使臣的行程诗中,不得不提到的地点是苍梧,苍梧作为一个地点有诸多解释,如广西梧州府治下的苍梧县,还有湖南永州的苍梧山。在中国,有关苍梧的传说也是十分丰富,而最为人所知的无疑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说,还有吕洞宾“朝游北海暮苍梧”之说。
苍梧诗由使臣行程来看,他们大多经过五险滩后开始吟咏苍梧,可见他们当时所到苍梧为广西苍梧县。道家思想在越南的影响使得当时使臣将其融入了诗歌之中。
如潘辉益的《苍梧江次》:三江帆楫倚城隅,岭外繁华第一州。荒野传闻虞帝狩,暮云想象吕仙游。烟波到处新妆赏,冠佩临筵重应酬。名迹未县寻八景,滔滔东水逐轻舟。他在诗中还注释到“舜南巡狩,崩于苍之野,今逍冢在九疑山,一云苍梧山在永州界。吕纯阳尝游此,有朝游碧海暮苍梧之句”。
可见使臣们也知道他们所在的苍梧县并非传说中所说的苍梧,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传说的向往。
段浚甚至留下《苍梧三咏》:其一碧海朝游去未回,鹤亭遗址倚崔巍。山排乱石留残局,水引清流酿异醅。竜尾烟波连海渚,马头芦井接蓬莱。心香一柱江天暮,仿佛云边笛响来。其二玉炉丹铉了尘襟,踪迹人还岁月深。基局敲残今古梦,笛声吹散利名必。
青蛇吼处三江涌,玄鹤归余八景沉。宝碟依稀真迹在,山台侧耳半空吟。其三兔鼎厌残五六年,劳切尘网负真铨。浮槎海角来名地,系缆几头访古仙。牛渚波澄吞远峭,鹤岗石峭罩晴烟。重重客去三千载,谁为人还探旧缘。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道教意象,“鹤”、“蓬莱”、“玉炉”等等,但是这些意味只浮留在表面,可见段浚虽留诗记载苍梧,但是其意义或与潘辉益相同,仅仅是深慕传说之地的奇特,所以特地留诗纪念。诗中道教意象或只为景色服务,将苍梧景象写得华丽神秘,但并未包含道教的思想理论。
这样的诗歌还有阮偍的《抵苍梧怀古》:万里风尘归桂省,数天烟水到梧州。士王故址青苔锁,虞帝遗踪紫气浮。淡月当空云袅袅,寒波拍岸水悠悠。更深睡饱披篷坐,残鼎孤灯雨宿愁。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于回程途中,依然不可避免地有“紫气”等意象,但是这些意象更像是给旅途中的愁绪作衬的。
这首诗虽题为“怀古”,而所书写的似是士人由古迹衍生出的羁旅之愁,读起来使人回味无穷。由此我们便能看出,道教在越南似乎没有一个很完整的体系,而当时越南人对于道教的认识似乎只是神仙传说,亦或是炼丹道术等不切实际的东西。
所有这些种种导致了他们诗中只要涉及道教,必然只是浮于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更加深入的理论。《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及汉帝遣张津为刺史,津守任在汉建安六年。津好鬼神事,常着绛帕头巾,鼓琴烧香,读道书,云可以助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汉朝时已经由中国进入越南。而由于越南本土的文化,道教在越南并没有在思想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这和越南民众所根深蒂固的思想有很大关系。越南学者明峥说:“道教传播到我国来已失去它的精粹的哲理,而是传播了它的迷信的行为,特别是在九世纪高骈为安南节度使时,披着迷信外衣的道教更加广泛地传布开来。
传说高骈曾用魔术爆破海中潜石。传说高骈骑在鹞背上去探索龙脉——直到今天人们还提起这些传说。”可见道教传到越南后并没有吸收在中国时的思想、理论,反而人们选择了它的阴阳卜筮之术、风水堪舆之道。
进而进化成为一种迷信的教派,人们选择听它的仙家传说并未学习它的思想纪行诗大多为使臣行进路程中所写下的。
不同的地点对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意义,镇南关是使臣离开安南,进入中国的标志,而苍梧是使臣离开五险滩后首先进入的一个地点,而这个地方更与舜帝、吕洞宾这些传说息息相关,所以这两个地方成为使臣反复吟咏的对象。
山水诗在没有到过中原这片土地时,对于外国使臣来说,中原一直是一个神秘且富饶的地方,而中国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出使途中的所见所闻于使臣来说必然是处处透露着新鲜,而这种新鲜是中国诗人描绘我国山水时所没有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从异域的眼中看中国我们才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角度。
首先我们从潘辉益的《漓江记见》中来看一下使臣眼中的漓江,这首诗的小引写道:“江水自桂林流注,溪滩莹回曲,山从岭南迤逦而下,环抱江岸,士人多设杵臼于溪旁,引水举杵.无人自舂,田地硗确,致有灌莽,桂林以南。
妇女服装与我国谅山同,无缠脚,常出市肆贸易,江村渔钓,往来携蓼间,觉有趣致。沿途府县宫枝水亭于地方,迎接使部。”
诗云:溪弯几转碧迁回,流水遥从桂岭来。野确机闲频运动,山田利啬半荒莱。缟素出市寒霜晓,蓑笠成村密雨隈。摇曳风旌非水马,迎宾处处簇江台。桂林山水的奇特,水畔设立的水力杵臼,桂林妇女所穿着的服饰亦或是沿途设立的驿站都是他们未曾见过的。
所以从诗中我们能看出途径桂林时他们的心情十分愉悦,未曾见过的风景、器具、房屋、服饰都于使华旅途中出现,为漫长的旅途增添了几分情趣。
武辉瑨的《题禺峡飞来寺,和郡守张浮山诗韵并引》小引写道:“寺在清远县之禺峡,石磴飞空,飞瀑悬崖,清江前横,碧山周绕,为西粤第一胜概,有寺其上,倚峦面势宏严层出,询诸老僧,知是梁咸通朝,一夜如雷飞来,因以为其寺。古有二禺君与白猿诸名迹,不可殚述,郡守张浮山,有诗扁在双泉亭,余因和题其左。”
诗云:闲叩禅扃上晚晖,清江萦引碧山围。双泉疑是九天落,一寺传从五夜飞。妙理可知空即色,大观宁计是和非。渡情仍欲凭神力,全景携将客袖归。此诗开头写了飞来寺的位置并描述了此寺周围的环境,并记录了这寺庙神话般的由来,也交代了创作此诗的缘由。
诗人在傍晚时分登上飞来寺,四周高耸的山峰围绕着一条江水,让江水看上去仿佛是从天上流下,最后诗人结合飞来寺的传说,让这幅画卷平添了几分神奇。
武辉瑨的《夜渡滹沱河》:芦获津头叶沉浮,踏残池迹即沙流。千屠碧浪连银渚,两岸红灯引皇舟。水逝如斯常画夜,冰坚底处几春秋。名川领略曾双渡,未敢便希司马游。描绘了一幅夜晚江面如昼的景象,碧浪千层,岸边画舫的红灯照着河面,使臣在这样的夜晚渡河,更加让他们觉得行程艰难,滹沱河的河水不知渡了几波像他们这样的使臣。
关于中国的社会风貌我们在中国诗人的诗歌中已经数见不鲜了,但是在域外来客的眼中,当时清朝的社会风貌是什么样的呢?使臣的诗歌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貌用文字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使清诗集为我们打开了这扇新大门。
名胜诗在纪行诗中,有一类诗也很特别。使者在中原必然会去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而这时候留下的诗歌便十分特别,它或是膜拜前人之作,或是联系史实感慨。使臣诗中的景象便将当时的名胜古迹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如阮偍的《题湘山寺》:江山奥处拥禅宫,万秀千奇顾盼中。贝乐抚烟香缥缈,云花快水玉玲珑。慈云结就真如玉,韧火烧残色相空。古堞登临心顿悟,欲¨锡杖直乘风。诗文开头用极其华丽的辞藻描写了湘山寺的环境,在诗中有许多佛教意象如“贝乐”“云花”等等,而“慈云结就真如玉,韧火烧残色相空。”
一句引用佛家“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佛教于公元2至3世纪通过不同途径传入越南,在5世纪广泛传播开来,越南的佛教僧侣用汉字传播佛教,这也导致汉文化在越南的繁荣。
越南现存最早的汉诗是杜法顺禅师的《国祚》,越南佛教兴盛于李朝,李朝建国之初便把佛教定为国教,《大越史记全书》记载:“百姓大半为僧,国内到处皆寺。”可见当时佛教有多兴盛。但是对于民族十分多元化的越南来说,佛教在此的发展必然呈现了多元化。
在越南南北割裂的时期,北方在郑氏王朝支持下,禅宗重兴,竹林派名僧白梅麟角开创了新派“莲宗”。另有中国僧人拙共禅师开创“拙公派”(称“新竹林派”)。在南方的中国禅僧元韶入越创建了临济宗的“元韶派”,提倡禅净兼修。
总的来说,出使使臣对于佛教通常有一定的了解,且对于中国的佛寺必然有一定向往,除却描写佛寺的诗歌以外,使臣对于以前只能在汉文书籍中见到的名胜古迹亦有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