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三冬是指哪三冬?看看这篇文章,科普得非常清楚

松子说学习 2024-08-09 12:41:42

在平台PK专区有网友提出问题:三冬暖是指哪三冬?

有网友说,“三冬暖”的出处是《增广贤文》里面的一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找出《增广贤文》全文阅读了一遍,并没有找到这句话。或许是以讹传讹吧。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也有“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出唇六月寒”和“一句良言暖三冬,一句恶语六月寒”的说法。

无论是哪种说法,意思差不多,说一句善意的话能够给人鼓励,力量和信心,即使处于三冬寒天,心里也会热乎乎的;而说一句恶意的话,就会让人伤心,失去勇气和力量,让人心寒,哪怕是在酷暑难耐的夏天,也会让人感到寒心。

这几种说法里面都有一个“三冬”的词语。那么什么是“三冬”呢?

我查了一下资料,“三冬”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三个冬天,也就是指三年的时间。说一句好话会让人在三年的时间感到温暖。

第二种解释是一年当中的三九寒天。说一句好话,即使是在三九寒天,心里也会感到温暖。

第三种解释是冬季的三个月,孟冬、仲冬、季冬,也就是整个冬天。一句好话能让人在冬天里感到暖和。

根据我的理解,三冬暖,无论是哪种解释都能说得通。但是按照下文“六月寒”的意思,三九寒天的意思更合适。六月寒是指一年当中的六月份,而不是指六个月,更不是指六年。因此从时间尺度对应上来看,三冬是指三九寒天更贴切。

“三九寒天”中的“三九”是指北方地区的人们对冬季时间的一种计数方法吧。这种数九的方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于起源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了。

一般来说,每年冬季的数九是从冬至日开始的,每九天算作“一九”,共有“九九”。民间流传的“九九歌”,很多人是耳熟能详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从这个“数九歌”当中可以看出,三九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河里的水都结冰了,人可以在冰面上行走。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九二九的时候,北方的地表温度进一步下降,为三九的冰冻提供了基础。三九过后,气温开始慢慢回升,河边的柳树慢慢吐出嫩黄,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绿叶谁裁出。

学过地理的网友,都知道一年中的冬至日,是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时候,也就是影子最长,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方地区的白昼慢慢变长,黑夜慢慢变短。按理说,冬至过后,气温应该慢慢上升了,怎么气温还越来越低了呢?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气温具有滞后性。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天当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是中午12点呢,还是下午2点左右?答案是下午2点左右。也就是说,一天气温最高的时候并不是出现在太阳最高的时候。什么原因呢?这个与物理学当中的加速度有些类似。地表在中午12点的时候,继续吸热升温,然后地表将热量传给近地面的大气。一直到下午2点的时候,地表吸收的热量达到最大值,近地面气温也达到了一天当中的最高值。

同样的道理,冬至的时候,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确实达到一年当中的最低值。当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的时候,地球表面吸收的热量仍低于散失的热量,近地面气温继续下降,一直持续到“三九寒冬”。在我国还有一个24节气,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对应的节气是大寒,而每年的大寒几乎都处于四九里面。从这个角度看,一年最冷的时候是四九,而不是三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应为冬练四九。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冬天冷的时间并不恒定,有些年份的一九二九就是最冷的时候,三九四九反倒暖和一些。五九六九气温比三九四九低的时候也有。

刚才简单科普了一下数九,接下来再说说“三伏”。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气温最潮湿、闷热的时段。“伏”就是埋伏、藏伏,有两个意思,一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二是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一般来说,一伏的时间为10天,中伏的时间不固定。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今年的初伏是7月15日,中伏是7月25日,末伏是8月14日,出伏是8月24日。可以计算出初伏的持续时间是10天,中伏的持续时间是21天,三伏的持续时间是10天。

那么,每年的“三伏天”是怎么计算的呢?

古人云“夏至三庚便数伏”。三伏天的计算是从夏至日开始计数,数到第3个“庚日”便是入伏了。

什么是庚日呢?

我国古代采用了一种“干支纪日法”,也就是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天干有10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天干的“甲”和地支的“子”依次开始计数: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数到这里,10个天干已经用完了,地支还剩下2个怎么办?没关系,在从天干的“甲”开始数:甲戌、乙亥、丙子、丁丑……一个完整的天干地支轮回是60天,然后是下一个周期的计数。

按照这种计数方法,每年的初伏第一天就是夏至日过后的第3个“庚日”。以2024年为例吧。

今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这一天是丙辰日,第1个庚日是庚申,第2个庚日是庚午,第3个庚日是庚辰(7月15日),因此2024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5日开始计算。

由于庚日出现的周期是10天,初伏过后就是中伏了。哪一天是中伏的起点呢?初伏之后的第一个庚日(2024年7月25日),这一天是庚申日。什么时候是中伏的结束呢?与立秋有直接关系。中伏开始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时候,如果已经立秋了,那么这个庚日就是中伏的结束,随后开始进入第三伏。如果中伏之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那一天,还没有立秋,只能等到下一个庚日了,当下一个庚日出现的时候,已经立秋了,那么这一天才是中伏的结束。因此每年的中伏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是10天,有时候是20天。2024年的中伏持续时间就是20天,直到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出现(2024年8月14日),这一天是庚戍日。

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是在中伏天,常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伏天如何进行养生呢?

在饮食方面,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夏天本来就热,常吃这样的东西,不利于降温散热。在吃蔬菜的时候,多采用凉拌、清炒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凉拌的时候配上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不仅可以促进食欲和消化,还能抑菌、降脂、调血压。另外,适当吃一些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果蔬,这些都是利尿补水、祛暑降温的食物。

在防暑方面,减少室外的剧烈活动,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多喝白开水,室外活动多的话,适当补充淡盐水。室外活动要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必须外出的话,做好防晒工作,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随身携带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您是不是学到了一些常识呢?如果感到有收获的话,点个赞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