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印尼低品矿变成高级能源?美媒感叹:这是要淘汰西方对手!

观史纪实体育 2024-09-18 17:38:55

印尼,这个赤道上的“千岛之国”,坐拥着令世界艳羡的镍矿资源。当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全球,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东南亚国家,一跃成为全球资源争夺的焦点。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撤资,却将印尼的“镍矿雄心”打回了原形。

2024年,两家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和法国埃赫曼,突然宣布取消在印尼投资26亿美元建设镍钴精炼厂的计划。消息一出,全球哗然。要知道,这笔投资对于印尼来说,无异于一针强心剂,不仅能带来巨额的经济收益,更承载着印尼摆脱“资源诅咒”、实现产业升级的梦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家企业在“临门一脚”时选择了放弃?

答案就藏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池市场风云变幻的背后。一方面,磷酸铁锂电池凭借着成本优势,在与三元锂电池的竞争中异军突起,而三元锂电池正是镍的主要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伦敦镍的期货价格更是从高点一路狂跌,跌幅超过50%。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巴斯夫和埃赫曼的撤资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资本都是逐利的,谁也不愿意将巨额资金投入一个前景不明朗的市场。

然而,印尼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全球范围内,一场围绕着镍资源的争夺战正在悄然打响。

镍,这种银白色的金属,看似平凡无奇,却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不锈钢餐具,到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温合金材料,再到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组件,镍的身影无处不在。

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镍作为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核心元素,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数据显示,一辆普通的新能源汽车需要消耗约40公斤的镍,而一辆电动巴士的耗镍量更是高达1吨以上。

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全球镍资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然而,传统的硫化镍矿资源日益枯竭,开采难度和成本不断攀升,这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储量更为丰富的红土镍矿。

红土镍矿,顾名思义,就是富含氧化镍、氧化铁等的红色土壤。与硫化镍矿相比,红土镍矿的品位更低,开采难度更大,传统的开采和冶炼技术难以有效提取其中的镍元素,这也成为制约红土镍矿开发利用的关键瓶颈。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的一些矿业巨头就盯上了红土镍矿这块“硬骨头”。他们斥巨资,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高压酸浸技术,在西澳大利亚地区建设了三座大型红土镍矿冶炼厂。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压酸浸技术虽然能够有效地从红土镍矿中提取镍,但其工艺复杂,能耗高,对设备的要求也极其苛刻。此外,红土镍矿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镁、铁等杂质,这些杂质会严重腐蚀设备,影响提取效率,进一步推高了生产成本。

最终,这三家雄心勃勃的企业,在现实面前纷纷败下阵来。一家企业在苦苦支撑了几年后,最终因为巨额亏损而被迫关闭;另外两家企业虽然仍在运营,但产能始终无法达到预期,始终徘徊在盈亏平衡的边缘。

澳大利亚的失败案例,给全球红土镍矿的开发蒙上了一层阴影。西方国家在高压酸浸技术上接连碰壁,使得红土镍矿的开发一度陷入停滞。

然而,就在西方国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中国企业却另辟蹊径,成功地破解了红土镍矿开发的难题,并在全球镍资源争夺战中实现了“弯道超车”。

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包括镍在内的许多重要战略资源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为了打破封锁,发展经济,中国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从国际市场进口镍。

彼时,国际镍价居高不下,为了换取一吨镍,中国甚至需要出口73吨小麦或者15吨优质对虾。这种“用粮食换资源”的窘迫局面,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技术上的落后,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处处受制于人。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中国科研人员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在红土镍矿开发领域的技术水平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8年,中国企业力勤资源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决定进军印尼红土镍矿市场。他们选择在印尼苏拉威西岛,一个以盛产红土镍矿而闻名的偏远岛屿,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湿法冶炼厂。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冒险。要知道,苏拉威西岛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再加上红土镍矿开发技术本身的难度,项目的风险可想而知。

然而,力勤资源和中国恩菲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深知,掌握了红土镍矿开发技术,就等于掌握了打开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大门的钥匙。

中国恩菲,这家在矿业工程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中国企业,为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从实验研发、工程设计,到核心设备供货,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为了攻克红土镍矿开发的技术难题,中国恩菲的技术团队夜以继日,反复试验,不断优化工艺流程,最终成功开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升级版高压酸浸技术。

这项技术与传统的 高压酸浸技术相比,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他们创新性地采用了三级预热、高压釜、三级闪蒸等技术,大幅提高了蒸汽循环利用率,有效降低了能耗和成本;

其次,他们研制出新型的钛钯合金、钽合金等耐高温、高压、高酸腐蚀的材料,用来制造关键的加工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设备腐蚀和损坏的问题,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他们还自主开发了一套先进的生产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针对传统高压酸浸技术难以处理沉淀物的难题,中国恩菲的研发团队另辟蹊径,开发出氢氧化钠沉镍钴技术,有效解决了有毒有害沉淀物的处理问题,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不仅如此,他们还研制出一种全新的转晶沉淀技术,能够将产品的含水量降低20%以上,进一步减少了生产能耗,提高了工艺稳定性,使得中国生产的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2021年,力勤资源和中国恩菲合作建设的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厂正式投产。这座凝聚着中国工程师智慧和汗水的现代化工厂,创下了全球同类型项目建设速度最快、达产时间最短的记录。

中国技术在印尼红土镍矿开发领域的成功应用,引发了全球矿业界的震动。曾经被认为是“鸡肋”的红土镍矿,如今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中国企业在红土镍矿开发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也为全球镍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看到中国企业在印尼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红土镍矿的价值,并纷纷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希望引进中国技术,开发利用本国的红土镍矿资源。

据统计,目前印尼已经建成4座采用中国技术的高压酸浸红土镍矿冶炼厂,还有3座正在建设中,预计未来几年内将有更多的红土镍矿项目上马。

中国技术的崛起,让印尼在全球镍资源市场上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印尼已经超越菲律宾,成为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国。

然而,中国技术的成功也引发了一些西方国家的不安。他们一方面对中国企业在红土镍矿开发领域的快速发展感到担忧,另一方面又不愿承认自身技术实力的差距,于是开始炒作所谓中国企业在印尼获得“不公平优势”的论调。

他们声称,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印尼取得成功,是因为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印尼政府在环境、劳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而这些都是西方企业所不具备的。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企业能够在印尼取得成功,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力,而不是所谓的“不公平优势”。

2020年,德国巴斯夫和法国埃赫曼也曾雄心勃勃地计划在印尼东部联手建设一座采用高压酸浸技术的红土镍矿冶炼厂。然而,面对中国企业在技术和成本上的双重优势,这两家欧洲巨头最终选择了放弃。

即使心有不甘,巴斯夫和埃赫曼也不得不承认:“全球镍市场发生了巨变”。而这场巨变的背后,正是中国技术力量的崛起。

中国在红土镍矿开发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改变了全球镍资源的格局,也为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镍资源开发技术的研发投入,探索更加环保、高效的开采和利用方式,为全球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技术在红土镍矿开发领域的突破,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成功范例。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资源争夺,合作共赢才是唯一出路。中国将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 2024-09-11《“中国解决了一项困扰西方的技术”》

人民资讯 2021-12-29《高压酸浸技术出马 低品位红土镍矿释放高效益》

世界金属导报  作者: 作者:顾玲、王晓虎 2020-08-25《专家观点|红土镍矿全球分布及技术解决方案》

0 阅读:0

观史纪实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