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因译电员一字之差:30000人葬身火海,3位高级军官被处死刑

纵观历史2021 2024-10-29 23:08:50

1938年,一场大火致使长沙城三万名同胞葬身火海,这场灾难的源头,是一名译电员一字之差。

这个微小的错误,如何引发如此惨痛的后果,事后有三位高级军官因此被处死刑,他们是谁?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武汉会战失败后,长沙作为南京、武汉失守后的最后一道防线,战略地位愈发凸显。面对日益严峻的战局,国民党政府内部出现深刻的分歧与恐慌。

一方面,蒋介石等高层领导人担忧长沙若失守,将为日军提供丰富的物资补给,进而增强其战斗力;另一方面,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若放弃,将对抗日军民的士气造成重大打击。

在此背景下,蒋介石提出“焦土政策”。此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在城市无法坚守的情况下,通过纵火焚烧城市来摧毁日军可能利用的所有资源,以此阻碍敌人的前进。

尽管这一做法显得残忍且极端,但在当时看来,似乎已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蒋介石坚信,相较于让日军占领长沙获取大量物资,不如将整个城市化为焦土,使日军无利可图,为实施这一极具争议的政策,将任务交付给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

张治中虽心存疑虑,但仍需服从命令,迅速召集相关官员进行多次深入的讨论与修订,最终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一旦日军逼近长沙,立即启动纵火计划,将全城烧毁。

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他们进行周密的准备,准备大量的易燃物品,将消防车内的水替换为汽油,以纪念活动为由,在城内举行了火把游行,试图掩盖真实的意图。

意外总是难以预料,1938年11月,前线战况紧张,日军逼近长沙的消息不断传来。蒋介石密令张治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名译电员在翻译电文时,不慎将“新墙河”误译为“新河”,这一字之差引发不可预估的后果。

新墙河,作为长沙的天然屏障,将日军阻隔在百里之外,新河则是长沙近在咫尺的内河。

错误的情报,让长沙守军误以为日军已逼近长沙,恐慌情绪迅速蔓延,一场本可避免的灾难悄然酝酿。

11月13日凌晨2点,长沙城突然间被大火吞噬,火焰瞬间吞没附近的建筑物和一切可燃物。原本就因战争神经紧绷的军民,在错误的情报刺激下更加慌乱无序,守卫在点火点的士兵不慎点燃预定的发火点,火焰迅速蔓延开来吞噬着周围的一切。

由于大火发生在深夜,且火势迅猛无比,许多居民还在睡梦中就被惊醒,他们惊恐地逃离家园,却发现无处可逃,火势蔓延的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和控制能力范围。

更令人痛心的消息是,长沙城内的消防队原本应该负责灭火救援工作,由于执行“焦土政策”,消防车内的水箱被换成汽油成为助燃剂的一部分。

面对熊熊大火,消防队员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城市化为灰烬,这场大火整整燃烧七天七夜之久,这座城市瞬间变成一片废墟,三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三万多人在这场空前的灾难中丧生或受到严重伤害,造成财产损失。

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彻查事件真相,给长沙的受害者一个交代,为平息这场民愤,蒋介石果断下令组建军事法庭,对涉事的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察局长文重孚和警备团长徐昆三人进行严厉审判。

这三人作为纵火计划的直接执行者,责任重大难以推卸,初审过程中,文重孚和徐昆坚称是按照长沙警备司令部的命令行事,酆悌则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当终审案卷呈报给蒋介石时,决定将三人的处置结果改为枪毙,以彰显公正,平息民怨。与此同时,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因用人不当且疏忽防范而被革职留用,负责处理后续的善后事宜。

11 阅读: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