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创新攻坚,“胰”路平安——访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

胰腺癌难以早期发现,进展快速且死亡率高,整体预后并不理想,手术切除数月后复发率高达70%,患者5年生存率徘徊在10%左右

胰腺癌难以早期发现,进展快速且死亡率高,整体预后并不理想,手术切除数月后复发率高达70%,患者5年生存率徘徊在10%左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胰腺中心主任沈柏用介绍道:“胰腺癌是一类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癌症,上海胰腺癌的发生率达到2/10 000。一直以来,胰腺癌整体治疗效率低下,约80%的患者确诊胰腺癌时已经是中晚期,错失手术机会。我们目前的临床研究正在努力打破困境,争取为更多患者赢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沈柏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胰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中法联合医学院执行院长、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创新攻坚,“胰”路平安

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胰腺中心沈柏用主任

见到沈柏用主任时,他刚结束一台手术,穿着手术服走进会议室,十分儒雅随和。提及为什么在普外科选择了和胰腺癌这个“癌王”较量到底,他说:“整体来看,胰腺癌的发病率还是上升趋势,但它的治疗效果在癌症中又是最差的。无论是出于热爱挑战高难度的性格,还是对胰腺癌患者低生存率的不忍,都促使我下定决心要在胰腺癌领域做出一番成就,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活下去。”

为胰腺设置“危险警报器”

是什么导致了胰腺癌的低治疗率?可以简单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治疗手段本身有限,目前缺乏对胰腺癌敏感的靶向治疗药物;二是受限于它的早期“无症状”,患者无法早期觉察,并且常规体检无法及时捕捉胰腺癌的踪迹,最终导致一经发现已是晚期的遗憾。“要真正改变胰腺癌的治疗结局,首先要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然而,对普遍人群进行胰腺癌的肿瘤指标、上腹部增强CT/磁共振等筛查,实操上可行性太低。

针对这个现状,沈柏用主任团队开发了可提高早筛早诊效率的胰腺癌风险模型。其中,在上海市黄浦区组建的胰腺癌高危人群队列,相当于通过科学的方法从胰腺癌患者样本中提取出“高危因素”,可将这高危因素运用到胰腺癌筛查实践中。高危人群应当定期做胰腺癌的筛查。

对于全世界胰腺癌领域的医生及高危人群而言,如果能有“用一滴血就能知道有没有患胰腺癌”的检测手段,将带来无限的生机与希望!所幸,沈柏用主任团队已经取得该项突破:团队研发并获得专利的基因检测试剂,可以检测外周血的细胞游离脱氧核糖核苷酸(cf-DNA),其中,循环肿瘤DNA(ctDNA)——主要来源于坏死、凋亡的肿瘤细胞碎片,可帮助诊断胰腺癌。该技术的研发,让胰腺癌的超早诊断得以实现——较胰腺癌敏感的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诊断,cf-DNA可将治疗窗提早3~6个月,这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

打开胰腺癌的“靶向”空间

“虽然很残酷,但胰腺癌治疗长期面对的现实就是治疗手段十分有限。”沈柏用主任说,“乳腺癌治疗的进步得益于靶向药物的研发,宫颈癌也有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用于预防,而胰腺癌在这些方面仍是‘空缺’的。”

好消息是,沈柏用主任带领团队首创国内针对胰腺癌晚期患者的T细胞受体疗法(TCR-T),从患者自身提取可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T细胞受体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导入普通T细胞,进行“雷达武装”,扩增数量后输回患者体内,可精准识别细胞内抗原,补足肿瘤基因突变(胰腺癌常见的KRAS、TP53突变)导致的耐药短板,在临床Ⅰ期试验中效果理想。

同时,沈柏用主任团队成功研发了一款新的个性化胰腺癌肿瘤疫苗,也为晚期胰腺癌患者创造了有效的治疗手段,该疫苗在进入临床Ⅰ期试验后取得良好效果。此疗法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获得了“2024年上海市医院临床十大进步奖”。沈柏用主任不断探寻抑制肿瘤细胞代谢通路的途径,已成功研制及正在研制的“新靶点”药物,均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对胰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

手术根治,重在提高长期生存率

手术根治是大多数肿瘤患者的理想选择,而除了常规的“先手术后化疗”,沈柏用主任团队还有一套“先化疗再手术”的流程。对于符合指征(对化疗敏感且非晚期)的患者,先进行化疗再手术根治,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这就要求我们解决两个问题——谁对化疗敏感?对什么药物敏感?同时还要让患者理解,为什么不直接给他手术。”目前沈柏用主任团队已建立相关蛋白质模型用以判断患者是否对化疗敏感,其广泛的临床应用正在进一步探索中。

小创伤、精准细致的手术是外科医生的追求,沈柏用主任团队创新的“沈氏吻合法”,将“胰瘘”这一危险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2.3%(传统缝合>26%),有效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而得益于医疗技术日新月异,机器人手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常见。沈柏用主任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机器人胰腺手术,经介绍,目前有约30%的患者选择机器人手术。相比传统手术,微创手术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机器人手术则意味着更加智能、精准、精细的操作,可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加快康复速度。机器人术后患者至化疗的时间间隔短,且化疗完成率较传统手术高约13%。沈柏用主任欣慰道:“机器人手术带来的短期获益很明显,我们还发现,机器人手术可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

沈柏用主任团队首创“胰腺癌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将早筛、诊断、治疗(包括手术)、术后康复、随访等每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囊括进动态的管理体系中。瑞金医院胰腺中心将胰腺癌5年生存率提高到21.3%,根治治疗后5年生存率提高到29.7%,处于目前全球领先水平。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相信未来的胰腺癌动态个性化诊疗体系将迎来新的突破与长足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