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膀胱癌流行现状与趋势分析

脉通泌尿说 2024-07-05 06:24:08

李辉章, 郑荣寿, 杜灵彬, 等. 中国膀胱癌流行现状与趋势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3):293-298.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00421-00362.

点击此处 阅读/下载pdf原文

摘 要

目的

分析2015年中国膀胱癌发病与死亡情况以及1998—2015年的时间变化趋势。

方法

收集整理全国501个登记处上报国家癌症中心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经审核质控后统计膀胱癌性别、年龄别、地区别和合计粗发病率、粗死亡率、年龄标化率等指标,并汇总1998—2015年间中国肿瘤登记膀胱癌世标发病率和世标死亡率,采用对数线性模型拟合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或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结果

膀胱癌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3位,粗发病率为5.80/10万,中标发病率为3.60/10万,世标发病率为3.57/10万;粗死亡率为2.37/10万,中标死亡率为1.31/10万,世标死亡率为1.32/10万。男性膀胱癌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第7位,发病率为女性的3.8倍,男性死亡率为女性的4.0倍。城市地区发病率为农村的1.4倍,西部地区发病率和中部地区相近,均低于东部地区,死亡率的地区分布特征与发病率相似。膀胱癌的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45岁和55岁组快速上升,在80~84岁组和85岁组到达高峰。时间趋势分析显示,中国膀胱癌发病率在2007年出现下降拐点,1998—2007年世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2.58, P<0.001),2007—2015年呈下降趋势(APC=-3.82,P<0.001)。膀胱癌世标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速度有所减缓,1998—2003年和2003—2015年的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3.65%(P=0.002)和1.42%(P<0.001)。

结论

膀胱癌是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存在明显的性别、地区和年龄流行差异。中国膀胱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仍需进一步加强烟草控制,倡导中老年患者树立早诊早治意识。

【关键词】肿瘤登记; 膀胱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恶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8年全球膀胱癌新发病例约55万,死亡病例约20万。北美和欧洲地区发病率较高(北美为11.3/10万,欧洲为11.9/10万),亚洲地区发病率较低(3.6/10万)。膀胱癌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全球男性膀胱癌的发病率约为女性的4倍。中国膀胱癌发病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居全球排名第85位,发病例数居全球第2位。本研究中,我们收集分析了2015年中国膀胱癌发病与死亡数据,为掌握我国膀胱癌的流行特征及开展相关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肿瘤登记办公室收集整理的来自全国501个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资料,涵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城市地区(地市级城市或辖区)173个,农村地区(县或县级市)328个。501个提交肿瘤登记数据的地区中,有368个经多重审核后质量合格,达到肿瘤登记工作质量要求,用于全国汇总分析。368个登记处覆盖人口共309553499人,占全国2015年年末人口数的22.52%。其中城市地区(134个)人口148804626人,占全国登记地区人口数的48.07%;农村地区(234个)人口160748873人,占51.93%;男性156934140人,女性152619359人,男女性别比为1.03∶1。1998—2014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膀胱癌的世界人口构成(Segi′s世界标准人口)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来源于中国肿瘤登记数据前期文献报道和《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2.质量评价:

参照《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2016)》和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ancer Registries, IACR)对肿瘤登记工作的规范要求和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组织实施和数据管理,采用MS Excel和IARC/IACR的IARCcrgTools(V2.05)等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评价。通过经组织学诊断比例(morphologically verified, MV)、只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比例(death certificate-only cases, DCO)、死亡发病比(mortality to incidence ratio, M/I)、部位不明比例(diagnosed of unknown basis,UB)等主要质控指标,评价登记资料的可比性、完整性、有效性和时效性。

3.统计学方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5次和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0—2015年中国人口数,推算2015年全国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别人口数据,结合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别的膀胱癌发病和死亡率,估计全国2015年膀胱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分别计算地区别、性别、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累积发病率、累积死亡率和截缩率。

采用SAS(V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采用Joinpoint 4.2.0.2软件拟合对数线性模型,最大连接点(Joinpoint)设为2个,计算1998—2015年期间中国膀胱癌发病率或死亡率18年内各区间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和总体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

结 果

1.数据质量控制:

368个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2015年全国膀胱癌登记资料的MV为77.53%,M/I为0.42,DCO为1.29%,UB为0.27%,总体数据质量较高(表1)。

2.总体疾病负担:

据估计,2015年全国新增膀胱癌确诊病例约7.96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2.03%,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3位。膀胱癌发病率为5.80/10万,中标发病率为3.60/10万,世标发病率为3.57/10万,35~64岁截缩率为4.61/10万,0~74岁累积率为0.41%(表2)。2015年全国因膀胱癌死亡约3.25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1.39%,居恶性肿瘤死亡谱第13位。膀胱癌死亡率为2.37/10万,中标死亡率为1.31/10万,世标死亡率为1.32/10万,35~64岁截缩率为0.87/10万,0~74岁累积率为0.11%(表3)。

3.性别分布特征:

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8.83/10万,中标发病率为5.79/10万,世标发病率为5.76/10万,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谱第7位。女性膀胱癌粗发病率为2.61/10万,中标发病率为1.53/10万,世标发病率为1.50/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7位。膀胱癌发病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男性世标发病率为女性的3.8倍(表2)。男性膀胱癌死亡率为3.56/10万,中标死亡率为2.18/10万,世标死亡率为2.20/10万,居男性恶性肿瘤死亡谱第11位。女性膀胱癌死亡率为1.11/10万,中标死亡率为0.55/10万,世标死亡率为0.55/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谱第16位。膀胱癌死亡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男性世标死亡率为女性的4.0倍(表3)。

4.地区分布特征:

我国膀胱癌的发病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地区发病率为6.77/10万,农村地区为4.55/10万,城市地区世标发病率为农村的1.4倍。西部地区发病率和中部地区相近,均低于东部地区(表2)。死亡率的地区分布特征与发病类似,城市地区死亡率为2.69/10万,农村地区为1.95/10万,城市地区世标死亡率为农村的1.2倍。东部地区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部最低(表3)。

5.年龄分布特征:

膀胱癌的年龄别发病率在4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45岁后开始出现快速上升,在80~84岁组或者85岁组到达高峰。年龄别死亡率在55岁后开始快速上升,在85岁组到达高峰。男性和女性、城市和农村的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布特征与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分布特征相似(图1,图2)。

6.时间趋势特征:

1998—2015年间中国膀胱癌的世标发病率出现明显的时间趋势特征。1998—2007年间世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2.58%(APC=2.58,95%CI为1.70~3.47,P<0.001)。2007年出现拐点,2007—2015年间平均每年下降3.82%(APC=-3.82,95%CI为-4.80~-2.82,P<0.001;图3)。1998—2015年间中国膀胱癌世标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并呈持续下降趋势(AAPC=-2.08,95%CI为-2.70~-1.45,P<0.001),其中1998—2003年间平均每年下降3.65%(APC=-3.65,95%CI为-5.57~-1.68,P=0.002),2003—2015年间平均每年下降1.42%(APC=-1.42,95%CI为-1.94~-0.89,P<0.001;图4)。

讨 论

2018年全球膀胱癌世标发病率为5.7/10万,地区和国家间发病差异较大,其中南欧、西欧和北美最高。希腊、丹麦、匈牙利、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家世标发病率超过15/10万,美国发病率为12/10万,亚洲地区日本发病率最高,为8.7/10万。与GLOBOCAN 2018相比,本研究中纳入全国368个肿瘤登记处数据,约占中国人口的22.52%,覆盖的地区和人群规模更大。据推算,2015年中国膀胱癌发病数约为7.96万例,世标发病率为3.57/10万,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3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谱第7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膀胱癌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全球77%的膀胱癌新发病例为男性,与我国男女性别比4∶1基本相同。膀胱癌的年龄别发病与死亡均与年龄成正相关。

吸烟是膀胱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膀胱癌发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5倍,大约一半的膀胱癌新发病例和40%的膀胱癌死亡病例归因于吸烟。在北美和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膀胱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出现持续下降,这与当地吸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考虑到膀胱癌的自然病史,发病率的下降较吸烟率的下降滞后约20~30年出现。据全国烟草横断面调查数据显示,1984—2015年间我国吸烟率由34%下降至28%,总体处于下降趋势。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1980—2015年间我国年龄标化吸烟率的峰值出现在1987年左右,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本研究中我国膀胱癌发病率在2007年出现峰值相吻合,两个峰值相差20年。职业暴露于芳香胺类等化学物质也是膀胱癌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油漆工、橡胶工和铝工业等。职业暴露对膀胱癌发病的归因风险较难评估,对发病率变化的影响也相对有限。据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仅有7%的男性膀胱癌患者归因于职业暴露。除了上述危险因素外,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也是膀胱癌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膀胱癌的发病和死亡率在45岁以后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膀胱癌的筛查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没有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筛查可以提高生存率,也缺少研究评价尿液的肿瘤标志物在筛查中的诊断效果,虽然部分研究显示,筛查可以降低膀胱癌的诊断分期。因此,膀胱癌筛查国际共识认为,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膀胱癌筛查理论上可行,但证据不充分,缺少准确的、成本效益高的生物标志物,暂不推荐。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主要的恶性肿瘤,移行细胞癌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其次是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等。膀胱癌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MIBC)。据中国膀胱癌联盟一项多中心的大规模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我国NMIBC和MIBC的比例约为3∶1,其中原位癌占2.4%。大多数的膀胱癌可以通过膀胱镜白光检查和活检确诊,膀胱镜下荧光和窄带成像可以提高检出率,诊断性经尿道电切也是膀胱癌的诊断方法之一。89.2%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接受了经尿道电切治疗,其中2.6%的患者接收了二次经尿道电切,45.7%~69.9%的患者接受了不同形式的灌注化疗。59.7%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接受了膀胱切除术,其中35.1%是腹腔镜手术,63.4%是开放手术。除此之外,还采用放疗和免疫治疗。膀胱癌治疗手段的选择取决于诊断分期,不同诊断分期的预后差别较大,0期、1期、2期、3期和4期膀胱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8%、88%、63%、46%和15%。目前,膀胱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欧洲为69%,美国为77%,我国为73%,其中我国部分省份的5年生存率已达到76%,与欧美的预后情况相近。膀胱癌的复发率较高,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约为70%,因此一般术后1~2年内建议每3个月做1次膀胱镜复查,随后每半年1次复查。

本研究中,我们利用肿瘤登记数据分析了2015年中国膀胱癌发病死亡现状和1998—2015年间的流行趋势。18年间,我国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肿瘤登记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标准也不断完善,特别是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经费对肿瘤登记项目的支持下,肿瘤登记处的数量由1998年的30个增加至2015年的501个,覆盖的地区和人群有了明显变化。上述因素也是基于肿瘤登记数据进行膀胱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时间趋势分析时的潜在混杂因素,在解读我国膀胱癌发病率2007年出现下降拐点时,需谨慎考虑。

综上所述,膀胱癌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存在明显的性别、地区和年龄流行差异。我国膀胱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仍需进一步加强烟草控制,倡导中老年患者树立早诊早治意识。

参考文献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