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作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都城,在都城外的渭水旁建楼,好像是顺理成章的哈……
秦朝时就叫“咸阳楼”,汉唐以后,叫“秦楼”、“咸阳东楼”,随着咸阳国都地位的丢失,咸阳城也从原来的位置沿着渭河向西迁移到现在的任家嘴附近……
直到明洪武四年(1371),咸阳县城又向西迁移了4公里,才稳定到了咸阳古渡现在的位置上……


据史料记载,清渭楼这个名字开始于北宋景佑年间,当时的知县是诗人黄孝先,他在重修咸阳楼时,将其更名为清渭楼,可见当年渭河水是多么的清澈呀……
从宋代宋敏求《长安志》中所绘的《咸阳古迹图》上能清楚看到渭河从咸阳县门南边流过,而清渭楼就在渭河南岸……
这个好像可以理解,古代邻水建楼,一方面是为了传递信息,一方面登高望远,具有标志功能,还可以居高观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乱不断,特别是到元代时期,咸阳城被毁,清渭楼随之消失。到明洪武年间,咸阳城西移重建以后,在南门外南岸再次建起了清渭楼……

明代咸阳地图

清代咸阳地图
到了清朝乾隆十四年,咸阳县城重修时,才把清渭楼建在了渭河北岸,县城东门外的古渡边,也就是现在的位置……
清渭楼,在咸阳的历史上,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它和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齐名。古代文人雅士,以清渭楼做的诗词也不少于其他名楼,像唐代诗人许浑描写的清渭楼风光,“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应该也是在这秦楼旁写的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尽管唐朝时期,咸阳的秦楼不在现在的位置上,但它们是一脉相承,逐步传承下来的,从咸阳楼、秦楼,到后来的清渭楼,都是伴着咸阳的迁移而移动,其文化的根源是一体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咸阳市克服各种困难,在清渭楼旧址上重建清渭楼,新建的清渭楼,大气磅礴,威武冲天,遥望古长安……
站在清渭楼前,眼望着这气势恢宏的咸阳地标,我在想:李白、王维、许浑他们,如果穿越到现在,不知道又要写出多少篇传承千古的佳作名句啊……

清渭楼五层平台

清渭楼夜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