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二月二,身处郑州,早晨,听着厨房里婆婆的忙碌,高压锅在凶猛的喷气,里面是美味的大骨粥。
这一天,郑州还像昨天一样,变化不多,唯一明显的变化大概就是:很多人在这一天涌进理发店了。
我想到老家的二月二习俗,不知母亲还像从前那样过今天么?
二月二,在豫东老家,也是一个要重视的日子,寄托着农家人对今年风调雨顺的期盼。
我还是孩子时,更注重今天的吃食。
以下是往日旧文,欢迎阅读:
二月二,是什么日子?是《甄嬛传》里四大爷雍正大帝去甘露寺给侄子上北京户口的日子。苏培盛说得好: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啊,这可是祈求一年风调雨顺的大日子。可不能马虎地过去了。二月二,在河南豫东老家,我们也是有一些仪式感的。
打囤我还是小学生时,不住校,住在家里,年年二月二在家里过,所以有机会观摩老家的风俗习惯。头一天傍晚时分,母亲就去地锅灶火窝里弄一些草木灰出来,放在铁锨上,站在院子里,拿着铁锨,一边抖动铁锨,一边像圆规一样转一个圈儿。
圆圆的粮囤就画好了,再在旁边画上楼梯,粮囤里放一把粮食,就成了。再后来,我上初中后,开始住校,二月二再没有在家里待过,不知母亲是不是还如此每年打囤呢?
要感谢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走进乡村,我才有机会揭晓这个答案。我在家里装了一个摄像头,刚才打开看了下,母亲还按照旧习,在院子里打囤,就像从前一样。不一样的是,今年就剩下她一个人,默默做着这些事情。
想到此处,难免有点感慨,我们这一代人,从乡村出来,走进城市,从农村的庭院走出,搬进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不再依靠三亩薄田养家糊口,对粮食满仓没有了想法,而且,再也没有一个大大的庭院可以打囤了。炒凉粉二月二吃凉粉,是我从小的记忆。我以为其他地方也这样,却忽略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后来才意识到,可能就豫东二月二吃凉粉的多一些。
昨天刷抖音,刷到兰考县“小冬家”,一位本土博主,我们县年轻人和爷爷奶奶日常生活记录的典范。看到小冬拍摄了打凉粉的一集视频,看得我有点馋。打凉粉,用的是红薯粉,简单说,就是加水、煮,却是个超级消耗体力的活儿。实话讲,我没有机会打凉粉,做法就此略过吧。
母亲也很少打凉粉,因为春天时,农活又开始忙起来,要灌溉农田、除草等等,所以我们都是买成品凉粉。日常卖凉粉的人少,二月二吃凉粉属于稀有时刻,我特别稀罕。村里经常有走街串巷的叫卖者,叫卖的声音嘹亮,悠长而辽阔。母亲听到叫卖声,在家就喊:卖凉粉哩,白(别)走。凉粉,暗暗的灰青色,Q弹,紧致结实,不易散。大块凉粉,改刀切成长方形的厚片,再备以大葱或者蒜苗(春季的蒜苗吃得正是当时)。
起锅,烧热,多多倒油。倒入大葱或者蒜苗,爆炒片刻。再倒入凉粉,翻炒。加入盐即可出锅。
没有太复杂的程序和做法,也没有太考究的调料,简简单单一餐,却是我再也炒不出来的味道。我做饭,不甘心过于简单,一会放点这个,一会加点那个,做到最后,使食物失了本来面貌,可惜可惜。母亲做的炒凉粉,咸香可口,鲜美醇厚的味道,在唇齿之间留香,吃了一碗,犹不尽兴,总使我念念不忘。
二月二这天,还有其他习俗,比如“二月二,剃龙头”。正月不让剪头,二月终于解放了,人们迫不及待地钻进理发店,修理一下疯长的长发,褪去臃肿和负累,人人看着都容光焕发,轻松愉悦。二月二,已是春天,草长莺飞,确实是踏春的好时节,心,就在这一刻,像结束冬眠的小动物,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