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上半句更是经典,道尽晚年心酸

江话直说 2024-12-16 18:24:01

说到盛唐,很多人想到的是它的幅员辽阔、通达四海,是它灿烂的文化、先进的制度和繁荣的经济。

而作为唐朝的一大代表,唐朝在文化领域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是非同小可。

尤其那一首首脍炙人口、对仗工整的唐诗,不仅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人们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从一句句诗句中就能看得出诗人所处的境遇、对待周围事物的喜怒哀乐。

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很多诗句被我们所熟知。

尤其是那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其实它还有上半句,不但更为经典、也道出了杜甫一生的心酸历程。

一、年少不知愁

唐代知名的诗人一抓一大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等等,他们不仅名头响亮,更为后世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和名句。

如果要搞一个唐代诗人知名度排行榜,排在前两位的一定不会有争议,那就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一个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一位则是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巨匠。

一个浪漫、一个现实,完全两种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两位伟大诗人在诗作中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但却并不妨碍李白和杜甫这两位相差十几岁的诗人成为极为要好的朋友。

这两位诗人在仕途上都有过太多的不如意,但要论起他俩谁更悲催,无疑还是要杜甫更惨一点。

李白追求功名,更多是想要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建立不世功勋、实现自我价值的抱负。

因此他不惜投其所好,为唐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褴露华浓”这两句传世名句,一度深受唐玄宗的喜爱。

而在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城后,李白虽然也能“仗剑走天涯”。

但他的内心还是有着一颗为社稷忧虑之心,以至于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还曾以幕僚身份加入永王李璘帐下,但最终却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而杜甫在仕途上与李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有更惨没有最惨。

和李白略显有争议的家世相比,杜甫出生于一个环境优渥的官僚家庭,其祖父和父亲先后在朝廷做官,自己一出生就是个“官二代”。

祖父、父亲多年为官、母亲崔家那边也是很有实力,杜甫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之下,自然很早就立下了未来延续家族荣耀、入朝做官这一目标。

但要想在唐朝做官可没那么容易,虽然当时已经有了科举考试,但那个时候的科举考试堪称地狱级,纵使杜甫这样三岁识字、五岁读书、七岁就能作诗的神童也很难有出色的表现。

当时正值整个唐朝最为鼎盛的开元年间,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大唐一片欣欣向荣。

还未满二十的杜甫彼时还是一个有着超凡才华、心高气傲、对未来充满了抱负的年轻人。

那个时候的杜甫或许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未来的路会那么坎坷、曲折,更料想不到当时欣欣向荣、繁荣强盛的唐帝国、还有千万无辜平民会在日后经历一场如此大的浩劫。

这个时候的杜甫年轻气盛、性格豪迈,和他的偶像李太白一样。

他借助殷实的家庭条件游山玩水、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写出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豪迈的诗句。

在这一时段,杜甫可谓是意气风发,他自认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对于过早进入仕途并不感兴趣。

他广交朋友、与他们饮酒作诗好不快活,更是与自己年少时的偶像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坎坷仕途

杜甫十九岁就开始游历全国,历经五年时间增长了自己的见识、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友人。

到了自己二十四岁,玩够了的杜甫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可结果却是名落孙山。

前文说过,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可不像是后世,含金量可是相当地高,想要一把就上岸的绝非易事,一生中考个三、五次才能如愿也属正常。

因此,这一次的落榜对于二十多岁的杜甫而言并不算是一次致命地打击,因为当时的他依然自信地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只是时运不济而已。

然而让杜甫想不到的是,这正是他之后几十年颠沛流离生活的开始。

第一次科举考试失利后,杜甫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又再次踏上了游览祖国壮丽山河之路。

在此期间,他殷实的家底又一次给他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让他可以肆意地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间,享受这美好时光。

这一游又过去了十年,杜甫转眼就来到了35岁。

从19岁开始游历全国、一直到35岁,杜甫花了近二十年时间,领略到的都是壮美的河山、绝美的自然风景,所以在那个时候他的诗作和自己的偶像李白一样,都是那么得大气磅礴。

但游历了这么久,人到中年的杜甫已经花光了父母生前留给他的遗产。

穷困潦倒的生活让他不得不再次决定走上科举考场,一是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二来也是希望借此机会高中来缓解自己的尴尬处境。

恰好当时唐玄宗想要从民间网罗能人异士,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科举考试,杜甫自认自己德才兼备,满怀热情地参加了这次考试,可结果却给了他致命一击。

由于权臣李林甫从中作梗,这场意在选拔能人异士的科举考试最终成了一个笑话,包括杜甫在内的众多有才华的读书人被皇帝拒之门外、失去了入仕为官的机会。

朝廷奸臣当道、再加上杜甫当时人到中年,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考试实现做官的梦想已经是极为渺茫。

可为了自己的前途、以及家族的荣耀,杜甫选择向自己的偶像李白学习,那就是向当朝权贵献诗、以求获得引荐。

可是杜甫的努力却石沉大海,他没有偶像李白那样能被公主看上、并引荐给皇帝的运气,只能在绝望和期待中慢慢消耗自己的耐心。

三十九岁时,杜甫意外得到了皇帝的恩赐、拿到了一个候补名额,然而这一候补的时间一等就是五年。

已经四十三岁的杜甫终于在这一年等来了望眼欲穿的官职,但却是一个仅仅相当于现在一个县办公室秘书的职务。

等了这么久,却只等来了这么小的一个官职,杜甫内心的失望显而易见。

但是他别无选择,因为这个官虽然职小位轻、俸禄也是少的可怜,但是对于当时已经快要揭不开锅的杜甫来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

杜甫勉强接受了朝廷的任命,急忙赶回家里报喜,可得到的却是幼子饿死的噩耗。

在漫长等待中,杜甫已经看清、并亲身体会到了大唐繁荣背后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如今儿子活活饿死在自己眼前,让早已四十不惑的杜甫彻底认清了现实。

三、映照杜甫后半生的“酒债寻常行处有”

看看杜甫这一生所写作的诗作就能察觉得到,他的诗作风格在三十五岁前后是有了一个非凡明显的转变。

三十五岁之前的杜甫热爱的是祖国名山大川、写出来的作品大气磅礴;三十五岁后的杜甫开始关注老百姓的疾苦以及揭露政治黑暗。

之所以有这样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就是因为人到中年的杜甫不仅在仕途之路上屡遭不顺、更是因为丧子之痛彻底让他体会到了人间冷暖。您以为杜甫的悲惨一生到此就结束了?不不不,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末,让盛唐转盛为衰的“安史之乱”爆发,战火很快就席卷了唐朝北方大半区域,老百姓陷入到了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

很快,首都长安就被叛军攻破,年迈的唐玄宗带着文武百官仓皇西逃,置无数无辜百姓的性命于不顾。

唐军与叛军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拉锯战,老百姓却成为了这场叛乱中最可怜的人。

他们在无休止的战乱中失去了亲人、家园,被迫成为难民、流民,饿死、冻死,或是在战乱中丢掉性命,却无人同情他们。

这些惨像都被杜甫看在眼里,他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出于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处于战乱之中的国家,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无疑,他在这个时期写出了很多诗作,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信心。

除了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杜甫也在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于李氏皇族的支持。

在朝廷夺回长安、还都回朝后,杜甫孤身一人来到长安向唐肃宗效忠,那个时候他已经年近五十。

感慨于杜甫的忠诚,唐肃宗封其为“左拾遗”,也就是可以在朝堂之上向皇帝谏言的官。

这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却已经是杜甫一生仕途之路上所能企及的最高官职了,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感激涕零,想着好好为朝廷效力。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杜甫也没能做多久,他因为替人求情、触怒了皇帝遭到贬黜,然后就被轰出了京城,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感慨于奸臣当道、贪官污吏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这个时期的杜甫已经对整个社会丧失了信心和希望,他的生活已经跌入到了谷底,无力养活自己,就连喝酒都时常要赊账。

正是在这种境遇中,杜甫写出了《曲江二首》,其中那句“人生七十古来稀”一直流传至今。

只是过了千年,很多人却不知道其实前面一句“酒债寻常行处有”,更能表达诗人当时穷困潦倒的境遇。

经历了太多挫折的杜甫已经看惯了世态炎凉,他对于前途已经完全不抱希望。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的又能有几个呢?“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或许是杜甫无奈又心酸的想法。

现在人们常把“人生七十古来稀”作为形容年龄的诗句,却早已忘了前一句带来的震撼。

这两句诗句连在一起,道尽了杜甫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1 阅读:40

江话直说

简介:社会新闻笑料场,每日一笑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