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网传四个问题导致莆田和仙游“水火不容”

在网络上,莆田和仙游“水火不容”这种说法从没停直过,但个人觉得是比较片面和不准确的,可能存在一些误解,起码从我接触的仙游

在网络上,莆田和仙游“水火不容”这种说法从没停直过,但个人觉得是比较片面和不准确的,可能存在一些误解,起码从我接触的仙游人中,没有感觉这种情绪。比如我们一般会把仙游人习惯直接称为“莆田的”,但接触过且被我们认为“来自莆田”的仙游人,并没有对其他地方的这个认知有什么反应。

以下是网络上我们能看到的,为莆田仙游“不和”所列举的几种原因,

一、泮额之争:泮额就是上官学,上官学是考功名的门槛条件,相当于现代的公立学校。但上官学每个地区都是有名额限制的,由于被莆田人用“曲线救国”(到仙游购置田产、房子等)的方式占了不少名额,仙游人为争取上官学的配额,把官司打到了当时福建主管教育的学政。其时的学政主官樊英最后想到一个叫“罢一复一”的办法,“罢一”规定莆田人从此不可再去仙游置房、买地,占仙游的官学名额。“复一”则反向规定仙游人不能去当时兴化的府学上官学,兴化府学的名额全部给莆田人,等于说仙游人无法去读更高级别的学校。而后,经过力争仙游学子虽然也能去读府学了,但由于兴化府学的名额大多给了莆田人,导致仙游人认为这里面有问题,而莆田人则觉得是仙游人学习不行,多给名额也没用。就此,泮额之争不仅没解决,反而留下历史嫌隙,令仙游在情感上无法认同莆田。

二、区划落差:从百度搜索莆田仙游两地历史看,莆田是从古南安析出,后又析出清源县(今仙游)。改名是因为其时有段时期泉州为“清源郡”,郡县不能同名,就根据传说把清源改为“仙游”,并沿用至今。而仙游在后续一千多年里,一直与莆田县先后同属“武荣州”(景云二年,公元711更名为泉州)、兴化军……晋江专区、闽候专区、莆田专区、莆田地区等,两地为平起平坐。但到1983年,撤莆田地区升格为地级市时,原“兴化”历史名称因与江苏兴化同名,所以沿用莆田县旧称,莆田县随后撤县改区,变成莆田地级市的市辖区,莆田和仙游两地由千年的平起平坐的兄弟关系,一朝之间变成母县和辖下。有一说,仙游人认同“兴化人”、“莆阳人”等莆仙两地都认同的称呼,接受不了被归为“莆田人”(会联想到与仙游平级的莆田县),于是产生了心理落差。

三、资源掠夺: 在中国,城市的政策、城建、教育、医疗、公共预算收入等,是根据行政级别进行差异化给予的。而仙游是莆田市下辖的一个县,相关方面除了一开始就规划或在莆田市区实施外,另外一些原属仙游的资源,由于行政级别落差产生的虹吸现象,也慢慢往莆田市区迁移。这导致仙游人觉得莆田在掠夺吸血仙游,只顾自己的发展。

四、避嫌守义:多年来莆田本土并没有什么发展,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给民众。于是一些比较敢且擅于钻研的人就出走到外地寻找机会,但出门经商是福建沿海普遍现象,其他地方比莆田更早走出去,更早在外地站稳脚跟。不少地方的一些行业,都是福建人在垄断或主导。所以,在这块莆田并没有特别突出,在过去很多年里莆田一直是福建沿海忽略性的存在。好容易等来自媒体兴起,莆田的宣传一下子火了,远盖福建其他城市(城市宣传这块福建我就服两地,一是厦门,一是莆田。宣传上,厦门是正规军,莆田是游击队,但都打了胜仗)。结果却是下了暗黑料理的红,承包寺庙、卖珠宝、开加油站、做假鞋等,以上几项虽也有不少奸商操作谋取暴利,但对莆田形象并没多大影响,甚至有些还挺受消费者欢迎,如假鞋(做假鞋的在莆田叫“阿冒”)。真正对莆田形象产生杀伤力的是莆田人经营的医院,社会人称“★★医院”。

说到这,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都是莆田的,谁跑得掉?但福建各地的情况是这样,一个产业往往是先从一个家族,一个村,一个镇做起来。然后就自然“分工”,一个镇或两个挨着的镇做一样的产业。所以,开医院的基本集中在某一个镇,卖珠宝的又基本集中在另一个镇。所以,如果哪个镇名声臭了,其他地方人是不愿意一起背锅的。就如诈骗,其实就只是福建其中几个村庄的部分村民行为,福建自己近四千万户籍人口也是受害者之一,谁愿意和那一小撮人一起背诈骗嗄腰子的锅?所以有的仙游人可能居于这点不敢与人说是莆田人,而以“仙游人”婉转避开可能会发生的尴尬场面。

虽然找到不少仙游人不认莆田或不和信息,但我还是相信有些信息只是在某个场景或语境下的表达,并不能代表现实中莆田和仙游水火不容。毕竟两地做为一个城市整体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一个莆田框架下已有两代人成长起来。“台D”在台湾都能洗脑成功,更何况是“一个莆田”,大家说是吧?

由于非莆田人,也没在莆田常呆,本文主题源自网络,如哪里有失偏颇,欢迎莆田朋友评论区指正。[握手][握手][作揖]

声明:文原创,图源截自网络再编辑,除头条系统转发功能转发外,拒绝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