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发布了《1965年,刘少奇在政治局会议上真诚地检讨,说:我对主席不够尊重》一文,文中讲到:196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这个会议一直开到了12月28日。
毛主席在12月27日下午出席会议时,着重厘清了刘少奇所说的“各种矛盾交叉在一起,复杂得很”的说法,将主要矛盾归结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
散会回到家里,毛主席深感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尚未成功,而自己却在前一天已经过了七十一岁生日,不由得思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凭栏远眺,栏干拍遍,脑海里突然翻涌出了一首古诗。
他背负双手,来回踱步,用他浓重的湘潭口音低声吟诵起来:“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老覃在拙著《大唐王朝惹了谁》里面详细讲述过:唐末沙陀人李克用虽然是异族人,但在长安救驾得赐国姓后,忠心事唐;枭雄朱温却是一心篡夺唐江山。为此,梁晋争霸,双方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血腥搏杀。
可惜的是,李克用虽然武勇过人,但在用兵和谋略上究竟逊色于朱温一筹,最终落败。
退归太原途中,扎营于三垂冈,夜间听人高唱《百年歌》,顿感人生易逝,霸业落空,未免心灰意冷。
毛主席熟读二十四史,自然对这一情形了如指掌。
他在年轻时,偶读到一首关于咏叹此事的咏史诗,不知不觉就牢记于心了。
此刻兴起,转身回房,取出了三张印有红线竖格的宣纸,展纸挥毫,运笔如风,动若游龙,疾似惊鸿,瞬息写出了一幅令无数书法家汗颜的毛体书法作品——《三垂冈》。
奈何在落款时,却忘记了该诗是何代何人所作,未免美中不足。
那个时代,尚无互联网,不能像现在,在网上输入关键词,启动搜索引擎,立刻搜出答案。
毛主席苦苦思索了一番,仍不得要领,只好另取一纸,将此诗录上,让值班卫士拿去送与“大秀才”田家英,让田家英“代为一查,告我为盼”。
田家英乃是毛主席的五大秘书之一,此人出身贫寒,自幼饱读诗书,从12岁开始,售文行世,堪称一代奇才。
田家英还有几项长处是胡乔木、高智等其他秘书远不能望其项背的,分别是收藏古玩,鉴别古书画,和熟读熟记各种古诗文,简直是“一本行走的活字典”。
毛主席的记忆每在古诗文上出现了盲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田家英“求助”。
田家英果然了得。
他把答案写在毛主席手书的纸上,让值班卫士带回。
毛主席一看,里面赫然写的是:“《三垂冈》一诗出自清朝诗人严遂成之《海珊诗钞》”。
另外,田家英还在毛主席抄录的诗上改动了两个字,即将“连城犹拥晋山河”中的“犹”字改为了“且”字;又将“萧瑟三垂冈下路”中的“下”字改为了“畔”。
那么,到底是田家英的记忆出现了问题还是毛主席的记忆出现了问题呢?
他们两人都坚信自己的记忆不会出错。
不过,毛主席承认自己没有读过严遂成的《海珊诗钞》,他是从清人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里读到《三垂冈》这首诗的。
后来的专家找来了《随园诗话》和《海珊诗钞》进行对比,发现毛主席和田家英的记忆都没有错,是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引用严遂成的《三垂冈》时,把“且”字误记为“犹”字,把“畔”误记为“下”字了。
不得不说,两人的记忆力都让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