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那个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巨人,对西方哲学和科学发展影响深远。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等多个领域。他曾在当时提供了一套看似完美的运动理论。
按他说法,地面上的物体在受到力推动时才会沿直线运动;没有力,物体就会保持静止。而在天上,行星等天体是围绕着地球不断做圆周运动。此外,他认为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运动方式也不一样。比如,他认为石头之所以下落,是因为石头主要由土元素组成,而烟上升则是因为它由气元素组成。在他看来,越重的物体含有更多土元素,落得也越快。
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上述说法都不对,但放在当时的情境下,符合“常识”,听起来没毛病,他的理论流行了1500多年。这些理论直到16世纪才被伽利略通过实验推翻。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其实没有进行验证,纯粹依赖逻辑和常识构建理论。而现实世界,可并不跟他的逻辑走(虽然这有点事后诸葛亮,但这是我们获得的有益启发)。
理论的完美并不等于它能适应现实。
这让我想到了数学建模。就像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如果没有实验验证,数学模型如果没有验证,最终也会与现实脱节。今天这篇文章,就像谈谈验证对于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式的建模陷阱在构建数学模型时,我们往往会简化现实中的复杂情况,假设某些关系是线性的,忽略掉系统中的非线性因素。初看之下,这些假设似乎可以让问题变得更简单,但现实总是比我们的模型复杂得多。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石头下落快是因为它是土元素做的,烟上升是因为它是气元素做的,很多建模中的简化假设如果没有验证,也会出现大问题。
举个例子,曾有研究在疫情传播模型中假设病毒传播符合简单的指数增长模式,结果由于忽视了社会行为和人口密度等因素,预测完全不准。如果这种未经验证的模型付诸实践,最后可能带来错误的决策和资源分配。归根结底,这就是缺乏验证的后果——假设合理不等于模型有效。
如何验证?验证就像是模型与现实之间的纽带。构建模型是一个“逻辑推演”的过程,但只有通过验证,我们才能确定这个推演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验证的步骤通常分为三层:理论验证、数据验证和模拟验证。
理论验证:检查模型是否符合已知的理论框架;数据验证:通过历史数据对比模型输出,看看它能不能准确预测实际结果;模拟验证:通过模拟实验来测试模型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验证也绝不仅仅要检查数据与模型的拟合程度,还需要评估模型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比如,模型是否能处理极端情况,或者在长期预测中是否依然有效。这种多维度的验证,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评估模型的可靠性。
比如,在天气预报中,模型的验证不仅仅是准确度的简单对比,还包括它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和预测时效性。如果我们只关心短期的准确性,而忽视了模型在长期趋势中的表现,那么模型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验证,是模型和现实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
验证带来的反思与进步验证不仅仅是“纠错”那么简单。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模型背后的假设,从而推动思考的深度。验证过程有时揭示了模型的盲点,或者让我们意识到某些关键因素被忽视了。在环境建模中,可能一开始我们就低估了某些变量的重要性,但通过反复验证,我们可以逐渐完善模型,让它更加贴近现实。
尤其在复杂系统建模中,验证是不可或缺的。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金融市场等系统,都充满了非线性关系和多层次的互动。单纯的理论推导,往往无法涵盖这些复杂的因素。只有通过验证,我们才能确保模型的适应性和稳健性。没有验证,就像搭建了一栋楼,却没有通过验收。不敢住啊。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告诉我们,理论推导无法替代实验验证。如果我们只是凭空构建一个自认为完美的模型而不去验证它,最终会被现实打破。伽利略通过实验重塑了物理学,而我们也应该通过验证不断完善我们的数学模型。(作者:王海华)
数学建模是一个不断优化和验证的过程,只有经过严格验证的模型,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真正发挥价值。我们作为建模者,应该始终保持对验证的敬畏,确保模型的重要环节都能经得起现实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