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欧阳修笔下的经典诗词, ​世人皆知的一代文宗欧阳修!

欧阳修,他是宋代文坛最杰出的领袖,是一代文学革新的开创者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亭主人,是“遥知湖上

欧阳修,他是宋代文坛最杰出的领袖,是一代文学革新的开创者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亭主人,是“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的六一居士。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

白发带花君莫笑,人生何处似尊前?

他的词句婉约动人,他的情怀不羁旷达。尽管他的人生出生寒门,一波三折,顺流逆流,他笃笑前行。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幼年丧父,家贫力学:欧阳修于 1007 年出生在绵州,四岁时父亲去世,随后与母亲郑氏前往随州投奔叔叔欧阳晔。因家贫买不起纸笔,母亲便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读书写字,他自幼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十岁时常去随州大姓李氏家中借书抄诵,偶然得到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日夜通读,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欧阳修的科考之路并不顺利,在天圣元年和天圣四年的考试中先后落榜。后来他潜心研究骈文写作,天圣六年带着作品《上胥学士偃启》拜访胥偃,得到胥偃赞赏收为弟子。天圣七年参加国子监解试、广文馆试均考中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向主考官晏殊指出试题问题而受到关注,最终考中进士甲等第十四名,自此步入仕途。

庆历五年,欧阳修因 “盗甥案” 被谪官至滁州太守。据记载,其妹夫早逝后妹妹携女张氏来投,后张氏私通家仆,开封知府杨日严及欧阳修的政敌等乘机强令张氏伪称私通者乃欧阳修,欧阳修有口难辩,最终被贬。在滁州,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在山水之间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至和元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编写《新唐书》。嘉祐二年,他主持礼部贡举的进士考试,大力排抑 “太学体”,使文风为之一变,选拔举荐了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一批杰出人才,对北宋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嘉祐五年,欧阳修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后,他力主尊英宗生父濮王为 “皇考”,卷入濮议之争。政敌由此心生不满,利用谣言对他进行毁谤,欧阳修最终心生倦意,自请辞官,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后又改任青州知州。

熙宁四年,因不认可王安石的变法,欧阳修遭其诋毁,于是坚决请辞,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逝世,享年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