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R2R,眼下其实采用R2R架构的解码并不算少,不过R2R架构的音频小尾巴却并不多见。
毕竟想要实现R2R,其实是有3条不同的途径:
1、通过囤积、回收再利用的方式,继续沿用R2R架构的DAC芯片,Hifiman就是通过手头上积累的PCM1704,在R2R赛道上独领风骚了好一阵子;
2、放弃成品的DAC,而是通过电阻阵列的方式来复现R2R的解码架构,但涉及到需要大量通过精密配对的电阻,成本不高但人工很高;
3、以Hifiman的喜马拉雅芯片,以及Hiby的Darwin架构为代表,既不用老古董,也不整麻烦的电阻阵列,而是通过对FPGA芯片写入特定的处理代码,从而使其按照R2R架构的方式去完成解码。
对于台机来说,以上3种途径都可以用,哪怕是大尾巴,除了PCM1704功耗高,不太合适外,都还有2种途径可选。唯独音频小尾巴,因为体积小,输入功率低,确实不太好整R2R。
反正菠萝我最早接触的R2R音频小尾巴,是CAYIN凯音的RU6,钢板梁为了能尽可能缩小体积,不惜采用双层PCB的方式来硬塞下解码用的电阻阵列。但RU6本身的风评很两级化,大多数的批评都集中在抗干扰能力不足,导致能用的场景和组合很有限。
相较之下,后来Hiby推出的FC6,很大程度上解决了RU6的问题,只是声音味道相比要淡了不少。
前段时间去逛论坛,无意中看到一个比较陌生的品牌——心境音频科技正在组织一款R2R架构的音频小尾巴进行试听巡回,于是就报名排队拿到了这条型号为R1的R2R便携解码耳放。
因为是自带全景观超大“天窗”的缘故,所以R1的结构基本可以一览无遗。很显然,R1使用的也是电阻阵列的解码核心,通过64颗贴片式电阻,分别实现左右声道的R2R解码。只不过R1并没有使用双层PCM,所以在体积上难免无法做到像RU6那么小巧,更不可能跟使用FPGA芯片的FC6去比较了。
大体看到R1主板的分布设计也算是相当规整、合理。而且我最开始还担心天窗的存在,会不会影响电磁屏蔽抗干扰能力,不过实际用下来感觉还行,在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出现明显干扰的情况。
R1本身同时提供3.5mm单端和4.4mm平衡输出,但相当特立独行的是音量控制竟然使用传统的电位旋钮,而且想知道当前的音量大小,可以透过天窗直接看旋钮上标记的0~9数字来识别。其实当下不少的便携前端都会使用音量控制芯片,配合控制按钮或者数字编码模拟电位器来进行控制。但不可否认传统电位旋钮的手感是不可替代的,以至于我经常在切歌之后,都会习惯性地“抹”一下。
官方并没有公布R1的推力大小,不过就实际对比来看,跟Hiby FC6相差无几,用来应对大多数的入耳式耳机都不是问题,但推大耳就会有点吃力。R1的抗干扰能力还不错,跟手机放一起也不会有可闻的干扰噪声。但它对连接线比较敏感,我用ONIX配搭给Alpha小尾巴用的升级数据线连接到安卓手机上使用时会有连续的底噪。所以我后面基本都是用心境官方提供的这条看着就很高档的连接线,配合Audirect的L2C抓接头,用iPhone或者iPad来配搭使用。
R1的调音给人一种很复古的味道,声音温暖、润泽,有着R2R的那种浓郁、甜润的感觉。不光3.5单端口会带有这种明显的风格特征,就连4.4平衡口,除了推力稍大外,声音风格也基本一致。
虽说主打的就是R2R,不过R1的信息量和细节不错,并且动态也能起得来,相对明亮的高频给人一种颇为凌厉的感觉,同时也使得整体比较透明,没有老R2R的那种闷糊感。偏流行的调音,下盘比例稍多,对于氛围的表达相当强烈,因而有种热情似火的感觉。
而且R1相当强调能量感,声场并没有展开得太宽,结像相对靠前,因而在气氛上也显得更加热闹。用R1来听人声会相当爽,对于演唱者的很多细微小动作都能轻松捕捉到。同时一些器乐独奏的曲目也能听出很多的信息量来,唯独大编制时因为声场不够开阔,难免会显得有些许的局促。
当然,对于心境R1来说,上面的少许不满,更像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毕竟R2R本身是很小众的复古,追求的更多是一种风格味道,而不是性能、参数等硬指标,因此喜欢与否,取决于个人的听音观和口味。而对我来说,心境R1提供了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便携R2R小尾巴的尝试途径,本身也是一件好事。如果感兴趣的,大可找官方申请试听,觉得合适了再考虑是否下单就好了。